第157章 安平夜宴

她没有直接回应郑成功的解围,而是将问题抛了回去,带着考较的意味。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郑成功身上。

郑芝龙心中一紧,既怕儿子年轻气盛说错话,又隐隐期待他能得到仙师青睐。他忙给儿子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谨慎回答。

郑成功深吸一口气,并未怯场。他站起身,先是对云茹恭敬一礼,然后挺直腰板,朗声道:

“回仙师,晚辈愚见,所谓大道,当以‘仁’为本,以‘义’为行。于家,需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于国,需君明臣忠,吏治清廉;于天下,则需……则需如仙师推行《新世三约》般,使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器,居者有其屋,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此乃仁政,亦近大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席间那些脑满肠肥的将领和官员,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痛:

“至于闽海之地,表面商船往来,看似繁花似锦,实则隐患重重!海禁之策,使合法贸易受阻,私枭横行;豪强兼并,使沿海百姓失地破产,不得已铤而走险,或附海盗,或为倭寇内应!更兼西洋红毛番盘踞大员,舰炮犀利,时时觊觎我沿海沃土!若只知一味抽税敛财,扩充私兵,而无普惠百姓之心,无保卫海疆之志,则此间繁华,不过是沙上楼阁,倾覆只在旦夕之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与其说是回答云茹的问题,不如说是对当前闽海局势的尖锐批判。

席间顿时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不少将领面露不豫之色,有的甚至隐含怒意,觉得这毛头小子是在指桑骂槐。几个官员则低头缩颈,生怕被牵连。

郑芝龙的脸色也是变了数变,他没想到儿子会如此直言不讳,这几乎是将郑家的一些做法摆到了台面上。他心中又气又急,却又不能在仙师面前发作。

云茹静静听着,眼神中欣赏之色愈浓。

郑成功的这番话,虽然还带着书生意气,未能提出具体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但其核心指向——批判现有秩序的不公,强调普惠与保卫家园的重要性。

这与郑芝龙那种局限于家族利益、追求垄断和权势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说得不错。”云茹轻轻颔首,她的肯定让郑成功精神一振,也让郑芝龙和众人松了口气。

“能看到弊病,是第一步。但光是看到,还远远不够。郑总兵,”

她转向郑芝龙,语气依旧平淡。

“你掌控闽海多年,商船遍及东西洋,富可敌国。依你之见,成功所指出的这些弊病,根源何在?又当如何解决,方能符合那仁政与大道?”

压力瞬间回到了郑芝龙身上。他心中飞快盘算,知道这是仙师在考较他,也是决定郑家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他不能再只展示肌肉,必须拿出符合仙师口味的见解。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拱手道:

“仙师明鉴,犬子……年少气盛,言语或有冲撞,然其忧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末将经营海上,确有其难处。海禁乃朝廷祖制,末将虽得招安,亦不敢公然违逆,只能于夹缝中求存,方能保得一方海疆暂且安宁。至于兼并之事,沿海地狭人稠,豪族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末将虽有心整顿,亦感阻力重重。”

他先是为自己辩解了一番,然后话锋一转,指向了那张早已准备好的巨大海图:

“然仙师既问及根本解决之道,末将愚见,关键在于‘利’字!海贸之利巨大,若能以此利,反哺地方,则诸多问题或可缓解。”

他起身走到海图前,手指划过上面标注的密密麻麻的航线和港口。

“仙师请看,我郑家船队往来东西洋,所获颇丰。末将愿从此利中,拿出相当部分,用于:

修缮海防,建造更大更坚之战舰,配备更强之火炮,以御红毛番与倭寇;

兴办船坞、工坊,招募流民工匠,传授技艺,使其有稳定生计;

资助贫苦,设立义仓,平抑粮价,遇灾荒则开仓赈济。”

他这番说辞,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试图将郑家的利益与公益捆绑起来,展现出一副“取之于海,用之于民”的姿态。席间不少将领纷纷点头,觉得老大说得在理。

然而,云茹却微微摇了摇头。郑芝龙的方案,听起来不错,但核心仍是施舍和控制,而非赋能与共生。她看向郑成功,问道:“郑成功,你以为你父亲此法如何?可能根治弊病,达至普惠?”

郑成功眉头微蹙,他沉吟片刻,坦诚道:“父亲此法,若能切实执行,自是好事,可解一时之急。然……晚辈以为,仍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