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

一碗水 南山 967 字 5个月前

当天晚上,三美就把日娃和陈欣都约在木屋里,把自己的计划梳理了一遍:“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增加的这一道工序。我看何氏是志在必得,我这边……也不是不行,人力不是问题,就是我心里有点隐隐约约的不对劲,总觉得这个日本人不像好人。”

“你问了董国华吗?”日娃问。

三美欲言又止,陈欣看出来一点不对劲:“你们有分歧了?”

日娃的神情一下就紧张了起来:“怎么着?是因为玫瑰花的事吗?”

陈欣纳闷了,玫瑰花又是什么事,她一手把着一人的胳膊,眨着眼睛问:“等等,玫瑰花怎么了?不是还没到采摘季节吗?”

三美和董国华之间的分歧也许就是从玫瑰花开始的。

三美想争取政府资金,又想解决本地的人口就业问题,这才和陈欣配合搞耕地流转,种多头玫瑰。本来这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去龙柱县调查,争抢高铁站那一回,日娃和三美是背着董国华找的周老哥,最后换回来的也不是实际的好处,而是“异地妇女务工”,说实在的,董国华被三美的“热心”弄得有些疲倦了。

董国华是一个靠得住的商人,靠得住却不意味着谁都可以依靠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么久以来,她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八角笼中的斗士,一直小心翼翼,尽量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手,并且只有非争不可的生死,她才会下死手。

所以长期以来,她的经营策略更偏保守,世平的菌子就这么多,整个野生菌市场也就这么大,你多一分,别人就要少一分,互相逼上绝境不是好事。

而三美更像一个撑杆跳运动员,在反覆不断的18米练习之后,现在打算由政府托着助跑一段,然后直接挑战25米的高度。

“要做对政府有用的商人”,这是她当初教给三美的,可她万万没想到,三美不仅“有用”,如今还想做领头人。

这对美好商贸来说十分冒险。在没有多一项玫瑰花种植的情况下,公司稳中求进已经够难的了,你刘三美的个人情怀,怎么能够左右公司的走向呢?

之前三美和日娃达成了协议,玫瑰花从地里到工厂,从工厂到食品加工公司两段都由日娃来完成,董国华管理着厂房,这件事却没有经过她这一环就直接决定了。现在三美还想在不确定高度的情况下,对着日本市场纵身一跃,董国华怎么能够没想法?

合伙做生意肯定会产生分歧,这事到了一定程度就是难以避免的,三美自己也明白,可现在事赶事,事情已经到这个份上了,不往前一步实在可惜。日本人的标准是高一点,但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高端的市场,现在损失的成本,可以在后续的订单中再添补回来,这样的机会,却没有那么容易再遇上了。

不过在贸然增加设备之前,三美决定先去日本一趟——她得去实际看看山下智久的公司和他所谓的供应链,才能最终决定。

7月中旬的东京正值梅雨的尾端和夏季的开始,感觉温湿度都和出发地上海差不多,体感却闷不少,三美一下飞机就呆愣住了,这成田机场也太多人了!人多的地方她就紧张,早知道就该同意等一等凤丽再来的。

好在同行的小姑娘小林——听陈欣的意见临时找的,日语和日式英语都讲得不错,叽叽咕咕了一会儿,就把电话卡和交通票都搞定了,带着三美就去坐大巴。

才听到大巴俩字,三美就觉得已经开始晕车了,“不是说这地方没多大嘛,不能打车吗?这人也太多了”

小林捂着嘴笑了半天,“咱们国家的暑假就等于全世界的旺季,人当然少不了了。您不是这一趟说咱们考察为主,省钱为辅嘛!打车这事,可不符合咱们省钱的原则。走吧三美姐,日本人的大巴也舒服着呢,不是咱们那种。”

三美支支吾吾不情不愿地跟在小林后面,谁叫她学得慢,到现在了也只会“吃东西”那一章的内容,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也只能听人家小林的话了。

“刘三美?”

三美以为自己听错了,抠了两下耳朵。

“刘三美!”

这次小林也听到了,错不了,她们站在原地望了几圈,才找到声音的源头——何云道也是今天到日本。

他身后跟着一男一女两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位穿着制服的中年人,都看不出来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得知三美要去坐大巴,他轻松地说:“我们找了一辆车,7人座的,和我们一块儿吧?”

听到不用去坐大巴,三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拉着状况外的小林,紧紧跟上他们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