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机本身运转的噪音,二是扇叶切割空气产生的风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于电机噪音,我们小组提出的方案是......在电机和风扇支架的连接处,增加柔性减震结构。”
“我们初步考虑使用橡胶垫片或者弹簧来进行缓冲,吸收电机运转时产生的高频振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和材料组的同志进行沟通,看是否能研发出性能更好的减震材料。”
他一边说,还一边看了一眼化工系的谢国政。
谢国政立刻心领神会,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迅速记了下来。
陈宇凡对此颇为满意。
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就应该像这样。
各个小组之间主动沟通,互相配合。
林继先不仅想到了自己的问题,还主动关联到了其他小组的工作。
这种全局观,非常难得。
“至于风噪......我们认为,除了和扇叶的形状有关,还和扇叶的边缘处理有很大关系。”
“我们计划对扇叶边缘进行特殊的削尖或圆滑处理,以减少空气涡流的产生,从而降低噪音。”
林继先讲的很细致,将他们小组这三天来的各种奇思妙想,全部都分享了出来。
最后,他提到了轴承的选择。
“在轴承方面,我们认为传统的滚珠轴承虽然耐用,但噪音偏大,成本也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尝试使用含油轴承。”
“含油轴承噪音低,成本也更便宜。虽然寿命可能不如滚珠轴承,但对于电风扇这种负载不高的设备来说,应该是完全足够了。”
讲到这里,林继先的额头上已经微微见了汗。
相比孟玉兰那种灵光乍现、直击核心的天才式发言。
他的汇报......
更像是一份详尽扎实、步步为营的工程计划书。
从核心的扇叶设计,到减震结构,再到一个小小的轴承。
几乎所有能影响到用户体验的细节,他们都考虑到了。
整个汇报,持续了二十多分钟。
林继先说出最后一句:“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请所长和同志们指正”。
台下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打心眼里的佩服。
孟玉兰的项目,胜在技术的前沿性和颠覆性。
而林继先的项目,则胜在细节的完善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两者同样出色!
陈宇凡带头鼓掌,脸上带着笑容。
林继先他们小组的成果,同样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尤其是对减震和轴承的思考,已经完全脱离了学生思维,开始真正从一个产品工程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
他能提出这些,证明他们是真的用心去钻研了,这非常不错。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