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要跳?”他坐在地上问。

屈南对着起跑的方向,不说话。

但是鞋面在与跑道的摩擦当中,小腿肌肉正在积攒力量。这一次,他选择了左边。

上一次自己在清醒状态下选择左助跑,可能还是初一。搞体育的孩子成熟早,初中时大多选择好了未来的路。现在他又一次选左,时光荏苒,他已经上了大三。

镜面一样的运动轨迹,镜面一样的人生。再一次重现左助跑,风好像都从逆向变成了顺向,从后往前执着强悍地推着屈南的后背。

但四周没有风。

错觉来源于小肌群的精准运作和轻松,犹如将笔还给了右利手的右手。他的全身都在适应着反向发力,当助跑正式进入第一步,屈南需要迈出相反的腿。

不太适应了,屈南深有体会。这是比换手写字更为复杂的更改过程,如同左右半脑进入了交接身体的仪式。

距离跳高架越近,不适感越发明显。可屈南熟练地调节着每一个关节的活动范围,顺利进入他的助跑步数。

陈双在后面数着,每数一下就点一下头。“1、2、3、4……”是8步,和北哥比赛时的步数一样,每一个脚印都踩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节奏感很好,没有乱,肢体暂时没出现僵硬,直到起跳前的一步,连贯性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这说明屈南是练过8步的,他只是把它忘了,假装忘了。

一旦重新回忆起来,就像一个被挑断脚筋的武林高手重新痊愈,要重现江湖。

跳跃项目的助跑是整个过程里的第一个动作。只有练过才知道更改的难度,屈南将陈双从8步调整为7步,今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开始扭正自己。

终于承认,面对现实,他才是最需要改变的那个,他不是屈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