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7页

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1900 字 2022-11-11

而且庾曼之理由也很充分,让陇上健卒入关与王师并肩作战,也能加深他们对行台的认同感,变得更加恭顺敬服。

不过这请战书送到长安之后,便被沈大将军丢在了一边。仇池国或许不算是强敌,但却绝对是陇上一顽疾,而且凿穿武都郡更关系到打通汉中道,西线战略彻底盘活。在达成这一战略意图之前,庾曼之哪里都别想去。

更何况,他所以对塞胡南犯如此大动干戈,倒不是因为塞胡有多强,而是为了杀一儆百,杀得这些胡马在短期之内不敢南窥。最起码保证几年时间内的边塞稳定,等到河北羯国余孽彻底被荡平之后,再让这些塞胡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绝望!

不过对于庾曼之的理由,沈哲子倒是颇有认同,陕北之战是否顺利还未可知,而且之后无论是河东还是河北,大概都不会安稳,行台的精力便很难长久维系在西,陇民眼下慑于雄威的恭顺,未必能够一直维持下去。

所以之后他还是提笔下令,让安定的郭诵沿陇山而下,以秦州刺史招募南安、略阳等各郡境豪强部曲,率入关中收编作战,反正之后郭诵也要接替桓宣担任雍州刺史,将这些陇上边民召入关中,短期内杜绝反噬的隐患,长久看来,也可作为远征塞北的助力。

另外还有那个氐酋伏洪,沈哲子考虑一下之后,抬笔授其护军衔,归于郭诵统率,担任略阳群氐的将主。

他倒也想看一看,没有了立身根本的部众武装之后,凭着行台所授予的职权势位,伏洪能不能够压服一众桀骜不驯的略阳氐酋。

他倒不担心伏洪能否借此机会再走上原本的人生轨迹,事实上如今行台强军林立,远不是原本历史上石虎后期武力凋零、只能依仗外族兵力的窘迫境地。目下的态势,不要说区区一个伏洪,哪怕整个关陇氐众完全统合起来,也不可能在行台的注视下得有壮大的机会。

第1293章1288 推心置腹

关中各种战前的军事动员虽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其他的事务也并没有就此彻底停滞下来。

后汉流弊,地方上的刺史、郡守职权过重,军政统管,这也是之后权臣霸府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沈家之所以壮大到今时今日这种地步,也是受惠于这种现象。

虽然在动荡的年代中,这一类的安排有助于区域内的职权统一、避免内耗,应变也更具效率,但长久来看,绝对是一个威胁根本的隐患。

中朝司马氏所以大封宗亲,且还授予不低的实权,也有压制此一类地方方伯的原因。毕竟司马氏得国也并不算顺利,类似淮南三叛可谓深受其害。只是司马家宗室这一剂药较之原本的方伯之患,毒性似乎还要更大一些。

沈哲子之所以将桓宣调离根本之地襄阳,甚至不惜大功许诺,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将军政拆离开。至于军府的创建,则就是为了补充军政拆离后各部军主被夺走的事权,也降低供养大军的成本。

道理是一方面,现实则自有困境。桓宣的调动虽然令汉沔、关中等几处在军政方面都有了一个分离,但更远的荆州、包括河北的枋头其实还都是军政统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