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东北总督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3222 字 2个月前

“可有铠甲?”

“自然!”

邢王露出一丝喜色,但却不满意:“大哥,我招来的蒙古好汉就有三千人,多上一千也没什么。”

“那你想要什么?”辽王好奇道。

“人才!”邢王端正态度,认真道:“大哥,父皇说过,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理天下,钱粮物资都是最次的,最重要的则是人才。”

“太祖因为李善长、中山武宁王徐达等文臣武将,才得以开辟江山,刘邦因萧何、张良、韩信而成事,小弟去之藩,最缺的就是人才。”

“哦?”

辽王与他走入屋内,盘腿而坐,喝起了茶来。

“据我所知,你从北京可是招募了上百号文武,文人、循吏、武将、工匠,可都是不缺的。”

“这些人可无法让我站住脚啊!”

邢王喝了一口凉茶,摇头叹道:

“如今我最需要的就是通识波斯文的文人,以及通识教务的僧官!”

“这两种人,才能让我彻底站稳脚跟!”

“哦?”这回答出乎他的意料,但又理所当然。

辽国的土著,与邢国的土著,本质上是统一族群,语言和信仰上都是相通的,都是深受波斯的影响。

如之前布哈拉汗国的官制,文字,乃至于语言,都是波斯语,信仰的支派也是十叶派。

甚至许多人口,都是历史上从辽国迁徙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汲取辽国的官僚来治国,是最有效且方便的。

“可以!”对于二弟,辽王很是大方:“除此以外,我还支持你两万头羊,一千头牛。”

最后,他甚至颇为艳羡道:“阿姆河流域与我辽国不同,可是有不少城镇耕地的,吃得上馒头大米呢!”

邢王闻言,立马拍着胸脯道:“大哥哪里的话,你我兄弟一体,每年必然奉上万石粮食!”

“我岂肯占你便宜?”辽王故作怒状:“粮食我倒是不缺,这般,就以一头羊一匹布的比例兑换如何?”

“那弟弟就占便宜了!”

如果是在中原,一只羊价值一块左右,一匹布只要五毫左右了。

但这是在草原,羊多而粮少,游牧国家即使会织布,也没有材料可用,布匹短缺。

阿姆河流域作为昔日大月氏的流亡地,《大唐西域记》称之为活国,《旧唐书》叫遏换城。

多年来,辽国不断地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持续扩大,但农民的数量增加有限,全国大部分民众都是游牧为业。

而阿姆河流域的邢国,游牧与农耕各自一半,更是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农业起来了,其他手工业也发展了。

作为阿富汗仅有的两大平原之一,阿姆河平原可谓是肥沃了,自然手工业发达。

一只羊来交换一匹布,是正合适的。

兄弟二人喝着酒,聊起了国事。

地方势力,宗教问题,军队,官吏,以及最重要的钱粮。

辽王语重心长道:“昔年崇祯朝就是因为乏钱,故而征发三饷,以至于乱兵四起,可见,国不可一日无钱。”

“我当初之藩时,就从京中带了百万块银圆过来,才有底气接下朝政,带兵镇压乱匪。”

“你去了邢国,第一件事就是拿下财权,也好进行施威!”

“须之,那些土著贵族们,见小利而忘大义,不知忠孝……”

在玉京城盘桓了半个月,近两万人洗脱疲倦,精神焕发地向着邢国而去。

邢国的国都在之前的昆都士,如今的蓝月城。

之所以取名叫蓝月,自然是追溯到之前的大月氏人,沿用这种通俗易懂的名称是比较方便的。

当然,主要是邢王嫌弃吐火罗难听,国内的好名字也没多少。

这也是邢王的主要执政观念:尽量融入到本地,使得王国长治久安。

一如当年因俗而治的齐国。

毕竟他是聪敏人,辽国背靠安西,而邢国只能背靠辽国,至于连通安西的那条绝地走廊(瓦罕走廊),仅仅是小规模的通商都是问题。

这种近乎全盘在外的情况下,因俗而治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当他看到四四方方整齐的蓝月城时,也不由的一叹。

这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

回首一望,只见身后众人一个个神色轻松,满脸的惊叹和喜悦:

这是家乡的城池。

护城河,鹿角,镶嵌铜钉的城门,翁城,女墙,箭口,以及那座几乎是一比一复原的街道。

谁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