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过渡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776 字 2个月前

“哦?何来?”

“黄河唯利一套,河套府种了数十万亩地耕地,不缺河水,长势喜人,粮食众多,是整个绥远最重要的粮仓。”

“虽然距离我榆林较远,但架不住都是平地,沿着黄河往东走,拐个弯,再走个百余里就到了,反倒是能省了不少工夫!”

郑森神色一动。

无论怎么说,水运总是比陆运省钱的。

而且延安府的粮价本来就高,在运到榆林之后,怕是会更高了,河套的平价粮吃着,反而更好。

“我会上书朝廷的。”

郑森点头道。

改换军粮之事,可由不得他来做主,这都是兵部的安排,他只有建议权。

不过,以他的圣眷,怕是大家都赞同居多。

忽然,郑森想起来了:“你们这可种番薯?”

“应该是没有!”榆林知府摇头道。

“越穷的地方,就应该越要种番薯!”

郑森郑重其事道:“你莫要以为我插手地方民政,但这实乃是救民活民的好东西。”

“番薯藤可以喂猪,喂鸡,番薯不挑地,一亩地能收数千斤,实乃是一等一的利器。”

“尔应该多看公报,莫要奉行什么无为而治!”

被其一点,榆林知府瞬间脸红了,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

郑森也懒得理他。

对于这些老派官僚,尤其是内地官僚,他们见识不到什么是商税,同样也不想变更,一直都是萧规曹随。

但种番薯这件事,已经实行快二十年了,榆林竟然还未普及,着实是失职。

回到榆林府城,郑森抑制不住心中的烦躁,开始给皇帝写起了密折。

对于贫穷之事,他倒是一笔带过,反而着重言表了内地官吏的笨拙,以及老态。

他建议皇帝,可以将边海官吏调换至内地,可以更好的治民安民。

“唉,一千字够了!”

郑森忘了时间,看着满满一篇的字,他立马醒悟过来。

皇帝一直要求言简意赅,三百至五百是最佳字数,不然的话,皇帝怕是熬夜都看不完。

“陕北如此贫瘠,可让其迁移至海外,亦或者东北,总比窝在这里强!”

郑森呢喃道。

不过,忽然一阵凉风吹来,蜡烛忽闪忽灭。

他关紧了门窗,黄沙无法进来。

这时候,他的心神莫名的飘向了北京城。

尤其是想到了内阁的位置。

如今他已经四十有九了,在地方折腾了二十余年,也该入京了。

哪怕入不了阁,也得还京,去往八部。

“不知何时,才能执笔天下啊!”

伴随着灯光的闪烁,他陷入了思考。

紫禁城刚给皇孙过完了生日,热闹似乎还在昨夜。

常住在紫禁城许多,朱谊汐就越发的厌恶起来。

湿冷的环境,压抑的宫殿,无论怎么也让人提不起精神。

尤其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高,对于环境愈发的敏感起来。

长住玉泉山,就成了他的念想。

不过,在这个时间,也不妨碍他在冰面上进行挖坑钓鱼。

后宫中已经习惯了皇帝的举措,甚至早就派人在湖中架上钢柱,搭起了一座人工钓台。

可以烤火,可以睡觉,甚至可以唱戏,一座大型亭子,面积百平。

这种湖面起高楼,非常的考究技术,但所幸大明如今可以做到。

裹挟大氅,烤着火,钓着鱼,朱谊汐浑身都很放松。

这时候,一声犬吠响起,他忙提起鱼竿,一头肥美的大鲤鱼就被甩了上来。

一旁的小宦官忙不迭去抓,而吐着舌头的黄狗则口水直流,目不转睛的盯着鲤鱼。

“给你吃!”

说着,他令人把鱼头剁下来,直接与黄狗食去。

酉时,夜幕渐临。

朱谊汐披着厚厚的裘皮大衣,看着漆黑如墨的湖面,以及远处的点点灯火,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的手中,不再是盘那葫芦娃了,而是又变成了一只蓝白色的花猫,拥有拟人的手臂和脚,甚是可爱。

同时,旁边还有一只咧着大嘴笑的棕色老鼠。

他俩是一对的。

“爷,该回去了!”

“嗯!”

朱谊汐点点头,坐上了抬辇。

过了片刻,就抵达了书房。

孤独的一个人吃的晚饭,他倒是显得颇为舒服。

没有人来打扰,也没有什么繁文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