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驸马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26 字 6个月前

渤海、东海、南海、南洋,每支规模在五千左右,合计就是两万之数。

在如今这个时代,碾压海贼,护卫海疆简直是轻而易举。

“陛下圣明!”堵胤锡笑着拱手道。

过了几日,随着一场又一场的雪花,时间到了正旦大朝。

海内外藩国、大臣、土司等,纷纷进行朝会,向大明皇帝献上忠诚。

多年来的皇帝生涯,对于朱谊汐来说,他对如此繁琐的礼节已经感到厌烦,算得上是一种折磨。

各国献上的礼物相差不离,主要是为了体现恭敬。

而这时候,最令朱谊汐注意的,则是缅甸世子孙征灏,十五六岁的年纪,仪表堂堂,有礼有节,看上去颇为出色。

翌日,在皇宫中,朱谊汐再次接见了这位缅甸世子。

“外臣叩见皇帝陛下!”

孙征灏一板一眼地行礼,颇为老陈。

对此,朱谊汐心底是满意的。

当然不止是女婿,而是对于缅甸后继有人的开心。

作为宗室子,朱谊汐其实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并无多少的恨意,相反,这俩人的行为,可是给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湖广就是从俩人手中拿下的,甚至借着张献忠成功入主四川。

对孙可望这个人,从历史来看,只能说是目光短浅,野心太大,领兵打仗中规中矩,唯独经营一道颇为擅长。…

历史上依托云南、贵州两地,建立营庄制度。

而所谓的营庄制,则是把云南的军民田地分成各个营庄,营庄由大西军派人管理。

征收田赋时,以十分为总额,收获五成归耕种者,五成归大西军,大西军再从自己的五成中分出一成给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地主。

也就是541模式。

这种征收模式绕过了地主这个中间阶层,直接和耕种者对接,由于税额为分成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对于地主也没有赶尽杀绝,减少了抵抗性。

从而直接导致云南出现三年的大丰收,在明朝都很罕见。

这也是为何大西军能够抗清十余年,而夔东的顺军则战绩不显,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太重要了。 理论上来说,这种营庄制颇有种均田制的余韵,但架不住贪腐,制度是需要执行的。

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孙可望入滇后,听从了建议,不再掳掠百姓而是收赋税,强军纪,甚至开始治理官场贪腐。

可以说,之后吴三桂之所以敢造反,多亏了孙可望给他奠定的底子。

而朱谊汐目光长远,他深刻的意识到,营庄制日后必然会如同明朝军户制一样,土地被瓜分掉。

因为守护营庄的是军官阶级,其贪婪,且没有监督,虎头蛇尾是在所难免的。

如今依托孙可望的能力,缅甸目前很安稳,但第二代接班却危险了。

王朝的二代能够顺利接班,难上加难。

孙氏缅甸的存在,对于大明来说颇为有利,更能扩大朝廷对南亚的影响。

“嗯!”朱谊汐赞道:“听闻尔自幼聪慧,如今一看,倒是不假!”

孙征灏则谦虚起来。

幕帘外,几个女子透着缝隙看着这位缅甸世子。

十六岁的广平公主,则持着扇子,偷看着这位世子。

广平公主是秦藩永寿郡王的翁主,为了嫁给缅甸世子,故而受封为公主,成为皇帝的养女。

皇后孙雪娘则看着羞涩的养女,道:“怎么,可曾入眼?”

广平公主则轻声道:“娘娘,可我比他打了一岁……”

“这算什么,女人年纪大些比较疼人。”

孙雪娘笑道,然后拉住其手:“既然你看中了他,那必然是成的。”

“别怕,到时候给你陪嫁好东西,有大明朝给你撑腰呢,谁敢欺负你?”

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私密声,孙征灏仿佛明白了什么,立马扭头看了过去。

可惜,什么也看不到。

“如何?”待孙征灏走后,朱谊汐看着孙雪娘和广平公主出来,笑道:

“人家模样可不差,委屈不了广平。”

“相貌都是无碍,只是不知腹中为草莽?”

孙雪娘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