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挣扎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165 字 6个月前

可是等到他们抵达的时候,已然是一片狼藉,根本就见不到人影。

就事不可瞒,安庆只能上报庐州府,让巡抚定夺。

这是安徽建省以来的头一遭,政治影响力了极大。

百般的寻找,调集了上千人马清剿,半个月后终于找到了贼匪,找回的银圆,却不到三万块。

这是近九万银圆的亏空。

就算是巡抚也顶不了。

无奈,只能上报朝廷。

“钱就这样无影无踪了?”

朱谋气恼道:“三个月的商税,差不多是一县的两税,就这般稀里糊涂的不见了踪影。”

“安庆知府是干什么吃的?巡抚呢?”

冯显宗面色凝重。

堵胤锡沉默不语。

唯独阎应元面色平静。

这自然有他的道理。

因为安徽巡抚是冯显宗的人,去年被其举荐而上,如今逢年过节都要送上礼物。

其失职,冯显宗也落不着好。

而安庆知府,则是堵胤锡的外甥女婿,属于亲戚关系。

在这场大事件中,安庆知府难辞其咎。

好家伙,一场劫案,直接牵扯到了内阁之中的两位阁老,属实不同反响。

阎应元则是入阁不久,夹袋里根本就没有人手,反倒能够置身其外看戏。

“依我来看,天底下哪有那么胆子的山贼,肯定是地方上欺上瞒下,借故贪没了赋税……”

朱谋满脸的气愤,双目似乎要喷出火来:“查,一定要严查。”

冯显宗也严肃道:“一查到底,真相大白后,就算是巡抚,也得撸了。”

“查是一定要查的,不过咱们还是听听上意再说。”

堵胤锡轻声道:“看陛下怎么安排。”

不久,皇帝发来口谕,让内阁自行处置。

这下,朱谋愈发的张扬起来,他主张都察院派遣御史巡查,另外,刑部、大理寺派遣专人前去查探。

同时,暂免安徽巡抚,让布政使代之,扣押安庆知府,以通判代之。

一时间,安徽官场动荡,人心不安。

坊间甚至有传言,安徽不止安庆一府,其余的各府都有贪污情况,大量的银钱被汇聚在京城,入了哪位大臣的口袋。

流言一起,京城瞬间喧闹起来。

北京作为天子脚下,其人对于政治极其关注,街头巷尾都在热议,暗指内阁。

回到府邸,冯显宗脱掉了官袍,在书房中不断地练字,写了一张又一张,根本就不知道停歇。

这时候,其夫人悄然而至,送上了茶水:“歇歇吧,你弟子来看你了。”

冯显宗缓了口气,心中仍旧郁闷,饮着茶道:“这朱谋,忒不讲规矩了。”

地方官员由于在参乎民政,所以喜欢延请幕僚,帮助自己施政,调理地方。

虽然这群读书人在八部观政多年,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中央和地方区别极大。

幕僚的参与,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却是帮助文官们尽快掌握地方的关键,所以朝廷也处于默认状态。

毕竟是人家自己出钱。

而京官则不同。

每日案牍劳形,政斗虽多,但基本上都会驾轻就熟,远比地方庶政来的容易,所以幕僚很少。

况且,请了幕僚,人家眼界在地方,对于中央权势结构一知半解,很难提供帮助。

所以京官,哪怕是阁老,尚书,也很少请幕僚,顶多是一二清客罢了。

商议,也尽量在党派的同僚中进行。

随即,他来到了客厅,见到了一名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模样端正,满脸的儒雅之风。

其人唤作高良,是洛阳人氏,冯显宗在老家时,曾经授课儒童,其就是其中一员。

有这种关系,再加上其为人勤勉,即使是同进士出身,但也官至知府,为淮安知府。

“老师!”高良带着时兴的玻璃眼镜,穿着略显宽松的长袍,嘴角带着笑,直接拱手而拜。

“起来吧!”冯显宗坐下,老怀开慰:“多年未见,你小子倒是越发的厉害了。”

“淮安水塘一年造了三百座,数千亩地变良田,造福数万百姓,施政一方,你算是得了其中三味。”

“学生不敢当,尺寸之功,不敢在老师面前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