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钱啊钱(求月票啊)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193 字 6个月前

“平身!”朱谊汐好奇道:“据我所知,这时候财部应该是最忙的吧,天下各省的赋税征收让你们财部忙得不可开交,金卿家怎么来我这?”

“臣此趟而来,实为钱之事。”

金堡无奈地吐露着。

原来,这几年来朝廷的赋税年年攀升,本来是一件大喜之事,但凡事不可能都有利处,弊端也不少。

全国大部分的省都征收钱,少部分为粮,这就意味着大量的银钱从民间被汲取到朝廷。

关键的是,朝臣们都若仓鼠,没有安全感,都希望囤积的钱财越多越好,而不想着怎么去花。

如此,民间就产生了钱荒。

“据老臣所知,宝源局一年铸造的铜圆不过五百万枚,银圆百万,而朝廷今年比去年的商税和农税,又多了数百万。”

“铸造的钱,比收到钱多。”

“而且,铸钱花出去的也很少……”

金堡叹了口气:“天下百姓二万万。海外的白银和铜,根本就不足以支持民用了。”

简单来说,就是通货紧缩了。

原本每年海外不断的进口白银和铜,但架不住商业发展太快,铸钱也不及时,这点都不够用的。

至于之前的军票,粮票,已经渐渐被淘汰,只有踏实的金属才会得到信赖。

朱谊汐心中一动,海关这些年不断的征收关税,内帑只进不出,囤积上亿银圆,这也是钱荒的主要原因。

天下的钱是不缺的,但朝廷囤积的钱多,又不断收税,导致民间钱少。

金堡夸张道:“在沿海各省,斗粮三四十文,而在山西,四川等内陆,斗粮只要二十来文,粮贱钱贵。”

“许多商人们为了完税,不得不拆借,付出高额利息借钱渡过难关,百姓们形象的将其称为过桥。”

“完税,对于商人们来说也渐渐困难,所以逃税之风大起……”

听得其述说,朱谊汐沉声道:“不知卿家可有谋划?”

“臣之意,可花费白银,在民间购买粮食,布匹,让银圆重新回到民间。”

“另外,可让商人借布帛纳税,省却纳税的拆借困境。”

两个建议,一个是花钱,一个是让布帛代税。

这都是合乎情理,也非常容易理解的计划。

朱谊汐点点头。

实际上,民间缺钱很正常,因为绝大部分的草市,基本上都是以物易物,用到铜钱的机会都很少,普通百姓都已经习惯了。

所以对于钱财最缺的,就是商人了。

“不知金卿可知银票?”

忽然,皇帝问道。

“臣知之。”金堡随口道:“民间的一些钱庄,都会代管钱财,然后用银票即可兑换,方便商人们南北往来。”

“所以说,如果让天下钱庄的银圆纳税,商人们还会缺钱吗?”

朱谊汐笑道。

“可是,他们没钱在钱庄。”

“商人们只是缺现钱,而非没钱。”

朱谊汐轻声道:“他们的家产,土地,珍宝,都可以抵押得到钱,只要天下钱庄为其代付即可。”

“到时候,朝廷直接拿着银票去天下钱庄取。”

“商人们也避免了缺钱的麻烦。”

金堡张了张口,正待再说,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天下钱庄,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这是皇帝的私产。

当然了,也起到半官方的作用。

例如,朝廷调拨钱财下来救济灾民,那么地方上的天下钱庄就会直接从库房中运出钱来,无需千里迢迢从北京,或者省城调拨运转。

也就意味着短短的几天工夫,地方就可以赈济灾民了。

同时,地方官们(八品以上的主官)的俸禄,也是直接从天下钱庄提取,不知省了多少功夫。

也是如此,财部也会将许多的钱财让天下钱庄押送,由其强大的安保队伍和镖局共同押送,只要付一些运费钱就行。

如今天下钱庄继续扩张,可以代缴赋税,那其怕是愈发庞大了。

“陛下,商人们实在太多,怕是天下钱庄怕是吃不消了,不如让那些大钱庄,如晋商钱庄,徽商钱庄等参与进来……”

金堡试探的建议着。

海关是皇帝的聚宝盆,钱庄也是钱袋子,两者基本上是互通的,根本就不虞缺钱。

显然,他对于天下钱庄没有想象中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