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秦学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84 字 6个月前

“也就是说,孙家是秦学?”幕僚大惊:“东翁?”

“吾不知。”知县摇头苦笑道:“孙家虽然只是伯爵,但后头可是太子爷,这些年来一直沉默寡言,谁也不知道他的立场。”

“刚才宴席上,我一直在暗示明示,打探一下底,这位孙公子滴水不漏,瞧不清楚啊。”幕僚闻言,脸色煞白。

孙家如果心向秦学,那么太子十有八九也就是秦学,也就是说未来几十年秦学甚至会一举打败理学,成为正统。

所以摸清楚其状态,也能更好的了解太子的想法。但,太子的想法与皇帝能一样吗?

一样最好,最怕不一样……子不肖父,这是多少帝王废黜太子的先声。

像太祖一样的可不多。如果真的打探清楚了,太子动摇,那对于朝堂来说,不要一场大地震。

但对于知县来说,他就是个棋子,这样的态度一旦被打探清楚,就成了火引,很容易惹得雷霆大怒。

“东翁——”

“幸好孙公子滴水不漏,这样最好不过了。”知县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安稳最好了。”幕僚也重重点头。

文官们最讨厌的就是秩序紊乱,习惯于稳定。因为但凡涉及到站队,虽然是快车道,但机会实在是太小,危险又过大。

如果秩序不变,按部就班的升官才是首选。离开了县衙,孙世宁坐上马车,眉头一蹙。

“这党争,都连绵到了地方吗?”绍武初年,朝堂上是陕楚勋贵独大,然后陕、南之争,再之后勋贵完全沦为了看客。

在赵舒致仕后,阎崇信虽然威望颇高,但对于内阁却无法达到赵舒那种一言决断的地步,只能有限度的控制内阁。

如此,因为权力的分配,阎崇信和朱谋就暗斗起来。也正是因为两人同样属于勋贵,一下子就把勋贵体系撕破,各为其战。

朱谋更偏向于陕西等宗亲文官,而阎崇信则偏向于南方。这不能一概而论,分人以待。

但孙世宁却发觉,近两年来,理念这玩意成了武器,百官们不自觉地就开始站队起来。

他站的最高,看得清楚明白。表面上来看阎崇信支持秦学,但他是汉中人,从小到大学的就是理学,内心里一直都是理学。

而朱谋则不提,只读过几年宗学,后来在官场历练多年,在皇帝的提拔下不断升官,其学问只是普通的童生罢了。

所以他虽然倾向理学,但只是把它当做工具罢了,一旦坐上了首辅之位,定然是抛之不管。

孙世宁滴咕道:“秦学偏向利,而理学则务虚,难啊!”正所谓遇熊掌不可兼得。

读书人对于理学虽然厌恶,但只是恨其不振,对于朱子可是敬爱有加。

同样,秦学经世致用,重商重民,不可否认是真切之理,但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两者都有缺憾,都有利处,实在是难以抉择。孙世宁心中自然是倾向与理学的,但由于孙家人的身份,他不敢有丝毫的泄露。

他这一趟,只是回家祭祖,顺便参加乡试罢了。孙家在代州的振武卫,他们一家是卫所军户出身,如今的振武卫并入代州,成为了振武乡。

有明一代,军户虽然凄惨,备受奴隶、欺压,但在科举中却有不少的成功,常年在进士榜单中占两三成。

如张居正,孙传庭等,都是军户出身。在孙家,孙传庭的九世祖孙成,在洪武年间被任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省汝宁府光山县孤树里村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

六世祖孙凤开始鼓励子孙习文,五世祖孙歧、高祖父孙宗派、祖父孙嗣约、父亲孙元震均中过举人。

可以说,孙家在代州是书香门第,世代都有读书人,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一路上,乡三老,士绅出乡三十里迎接,几乎堆到了城门口了。孙世宁汗颜,只能谦虚的坐上了马车,回到了老家。

其一座五进的大宅院,门口两只大狮子,可谓是威风八面。虽然比不上京城的伯爵府,但在地方上也是大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