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170 字 2023-03-27

虽然山东物产丰富,出口不多,但蚊子腿也是肉啊,临近朝鲜、日本,光是凭借着天津港犹嫌不足,山东登州正合适。

这般想着,皇帝的手指不由得划过了山东地区,随即又指向了辽东。

某种意义来说,辽东开港的好处,也是挺大的。

辽东地广人稀,盛产粮食和物产,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对粮食的需求倒是挺大的。

尤其是朝廷粮食富裕的情况下,尽量出口有益于农业发展。

毕竟,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无法种植像棉花一类的经济作物,水稻、玉米只能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适量的出口会刺激辽东的农业开发,利大于弊。

同时,利用粮食出口,也能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经济,达成一些目的。

「金州府(大连)倒是可以为海关。」

心中定下来主意。

皇帝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的要求也不多,这两处海关,一年能给他带来两百万块就够了。

十大海关,广州、福州、宁波、杭州、松江、天津,南京,漳州,以及登州、金州。

大明的万里海疆,几乎都纳入其中。

当然,如果把台湾府、吕宋府也算进去的话,那就是十二处了。

此时,江苏,扬州府,邵伯湖口。

数以千计的民夫,在秋风渐起的时候,挥汗如雨地挖掘着土地。

大量的沙土石块,堆积如山。

一条运河,连接了高邮湖,自北向南流向的长江,长达三百余里。

用到了人工,累计百万。

原本一年的时间,结果因为天气、民夫不足等因素,足足耗费了两年多,可谓是劳心劳力。

至于耗费钱粮,则达到了一百万之巨。

当然,最主要的则是因为于成龙心疼淮海地区的百姓贫穷,不敢大规模地征召徭役。

同时,他又怕破坏地方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借助金钱之遍,大规模地孤勇百姓挖河。

所在,在这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运河即将竣工时,整个苏北地区百姓,竟然丝毫没有被打乱生活。

反而因为朝廷有限度的雇佣下,许多家庭宽松了许多,改善了生活。

来自于江苏、安徽两省的巡抚,布政使等,在工部侍郎的带领下,见证这个运河成功之日。

这日,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数以千计的百姓,围绕着入江口,开始议论纷纷。

人人都在夸赞这条泄洪河的作用,同时也对主持这件事的于成龙大肆赞扬。

这条泄洪河,其长度,约三百二十里,宽十丈有余,横跨数府,会将高家堰的洪水,一路直接带到了长江。

换句话来说,就是让淮河与长江再共用一条入海口,让两个独立的水系进行交流。

某种意义上来说,淮河成了长江的支流。

黄河占据了淮河水道,淮河与长江共用水道。

淮河的这点水量对长江来说,不值一提,下游影响微乎其微。

此一来,江淮地区倒是省却了气力,不再担忧积水泛滥,冲毁田地,亦或者将淮安、扬州淹没。

大修堤坝,日夜巡逻的差事,也将免了。

其节省的花费,难以计量。

「于河督,我代表周家桥父老三千户,在此叩谢你的大恩大德——」

待于成龙的马车抵达泄洪口时,也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的消息,立马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将其马车维修,一个个神情激动。

甚至,有个六七十岁的老头,直接堵着马车跪下,泪湿衣襟。

「我本有五个儿子,大水冲走了一个,两个累死于修河堤,一个去从军不见了踪影,最后一个若不是于河督,恐怕早已经命丧洪水了。」

此番话,感染力极强,不少人感同身受,泪眼朦胧。

花白的头发颤颤巍巍。脸上的褶皱足以压死蚊子,浑浊的眼眸中转着泪水。

在他身边,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同样跪着,只不过他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而跪。

这时候,马车停下,于成龙匆忙而出,不顾老人脏了其衣裳,亲自将其扶起:「老人家,这岂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上有圣君,中有内阁宰辅,同僚,下有数不清的河工、属吏,而且,江苏数府百姓辛劳而作,这条泄洪河,乃是大家共同所为,于某愧不敢当。」

这番话说的漂亮,赢得了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