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五章 老卧底了属于是

祝守一其实觉得这已经讲的够详细了,但没想到炳叔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意犹未尽,显然是想要更为细致的回答。

虽然祝守一听了是微微皱眉,但他着实是能够回答的。

要接着说沙僧,那咱再说白骨精这回。

白骨精多次幻化欺骗唐僧,被孙悟空识破打死。猪八戒为了自己私欲,借题发挥,鼓动唐僧念紧箍咒,最后导致队伍分崩离析。

在整个故事中,沙僧一句话也没说,任何挽救取经队伍的举动都没有,三人争吵之际,他只是冷眼旁观。最后孙悟空对沙僧说了一句话,

“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孙悟空说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希望沙僧替自己说句话,挽救下取经队伍,可沙僧还是没说话。因为这件事,孙悟空后来找过沙僧。在奎木狼处,孙悟空对沙僧说“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儿咒》, 可肯替我方便一声?”

如果沙僧希望取经成功,在队伍分崩离析时, 为何不多说几句话挽救一下。他的不说话甚至冷眼旁观, 说明了他不在乎取经队伍是否完整, 因为他更不在乎取经能否成功。

白骨精导致的这次分离,里面有一处漏洞, 我们需要讲讲。

白骨精最后幻化成一位老汉。因为有前两次的教训,孙悟空并没有直接出手,而是唤出了土地山神给自己作证。

但唐僧赶自己走时, 孙悟空并没有请出神仙作证,打死的是妖怪不是凡人?这样即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不用离开取经队伍。作者点出了这个点,却没往这个点上写, 那么作者写这段话有什么用?直接写孙悟空见到老汉,忍不住将其打死。故事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何必在此浪费口舌?

我认为这个漏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1设立漏洞,证明这次队伍的分散并不是必须的, 是有办法解决的。

如果孙悟空请出神仙作证, 自己没有离开,取经队伍依然完整。那么沙僧的不说话是一个正常表现。现在队伍真分散了, 沙僧的不说话就不能合理解释了。作者就是要用这次队伍的分散, 沙僧的不作为, 来反应他对取经的立场和态度。

2队伍的这次分散,是在为后文故事做铺垫。奎木狼的故事需要队伍是分散的, 所以不能往这个点上写。虽然不能往这个点上写, 但是这个点不能少,如果没有这段话, 那么这次分离就是取经队伍内部矛盾的激化,是不可避免的,沙僧说多了可能让矛盾进一步激化或更复杂, 他不说话就显得很合理了。

就是这段看似可有可无, 甚至表面看来是漏洞的一段话,将白骨精的故事完全颠覆, 他的目的是表现这次分离有问题, 而这个问题背后, 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通过沙僧不挽救取经队伍, 来表达他的问题和立场。

有人要说,沙僧还多次挽救取经队伍呢,你怎么不说?

我们来讲讲他对取经队伍的三次挽救。

第一次是奎木狼处,沙僧求孙悟空救唐僧。

孙悟空本来就是来救唐僧的,沙僧不求,他也会救。所以孙悟空说“我岂有安心不救之理?”

第二次是红孩儿处。唐僧被红孩儿捉走。

孙悟空的话明显是在气头上说的,并不是真的要散队伍。所以后面孙悟空又说“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第三处是六耳猕猴处。唐僧派沙僧找孙悟空。很多人认为是沙僧挽救了取经队伍。但是,六耳猕猴是西行路上最危险的一难,处理不好就是全盘皆输。这需要讲明白六耳猕猴的前因后果, 才能明白沙僧的这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