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问题

祝守一此时既然说起了阿九感兴趣的地方,那不免炳叔又是要来杠一两句了。

其实祝守一觉得炳叔这样挺好,至少说出他的看法,而后祝守一再纠正他,他听到有道理也会虚心纠正。

不过炳叔这次的问题,是让祝守一听了有些哭笑不得的。

“那阿一,既然如此我有个问题很好奇,为什么牛魔王的儿子也就是红孩儿没有牛的样子,还会那三昧真火。”

这个问题,祝守一可听出来炳叔的言外之意了。

营销号之流经常带的节奏,就是说牛哥牛魔王绿了。可以说是喜闻乐见了。而很多人抹黑,说绿了牛魔王的是太上老君。

这里祝守一觉得尤为可笑。

就题答题,祝守一这个回答只解决了“为什么红孩儿没有牛样”,题目后半部分只是用“不关太上老君什么事儿”调侃了下。

其实炳叔能够问这个问题,祝守一觉得肯定是受了什么吴闲云的影响。祝守一这里也只是从红孩儿原型由来角度说明了为什么他没有牛样,因为他原型就不是牛而是一个小孩子。

既然说到西游记原著,诸君应该知道西游记本来就不是独创而成的,它是经过很多演变最后由吴承恩整理成现在这个本,真正做西游记研究的都不会说吴本,而是说世德堂本西游记。

既然西游记不是老吴一个人的事,所以很多问题他一个人说了不算,因为他可能也不知道。因而从其他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算旁门左道吧。其他答案提到什么牛魔王被戴了绿帽,铁扇公主私生活什么的,我想这不是一个想真正从西游记中学习的人想看到的。

西游记中红孩儿是个书写内容较多的妖怪。而红孩儿的原型现在大都认为是来源于鬼子母故事中鬼子母神之子缤伽罗的形象。

第一点,天竺神话鬼子母故事中“缤伽罗”的形象

鬼子母的故事在《大唐西域记》中曾经提到,卷二《健驮逻国》:“梵释率堵波西北行五十余里,有辜堵波,是释迎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文章未详细说明,也许是当时关于鬼子母的故事比较通俗,很多人都知道的原因。

关于鬼子母介绍:

鬼子母也就是鬼子母神,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鬼子母故事见于《杂宝藏经·鬼子母失缘》。北魏《杂宝藏经》卷9记载。

文中大概意思就是鬼子母生了五百个儿子,她天天还要吃王舍城里别人家的小孩。佛祖得知此事,规劝不从,遂以法力藏起她的小儿子殡伽罗。鬼子母想念她的孩子,急得她到处寻找。当她知道孩子在佛祖身边,便求佛祖还给她。

佛于是就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少一个就着急,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被你吃了,那该怎么办呢?鬼子母幡然悔悟,皈依了佛门,并成为了保护小孩子的护法神。

这个故事中鬼子母最小的儿子缤伽罗即是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形象的雏形,但殡伽罗此时只是被简单地提及,并没有构成十分具体的文学形象,他还完全从属于鬼子母这一人物形象以及这个故事的叙述之中。

由于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健驮逻国》中曾经提及过鬼子母的故事:“梵释窜堵波西北行五十余里,有辜堵波,是释迎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这里提及过,所以这成为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出现的一个重要契机,它给人们暗示了可以将鬼子母的故事和西行取经之事连接起来,进行文学意义上的想象和发挥。

之后红孩儿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