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页

春晖接到妹妹的电话很意外,没想到她也有买股票的想法!1984年开始,因日本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也是水涨船高,为了赶上亚洲发展的列车,上海滩时隔三十多年后再次开始发行股票,听说消息刚放出来,已经有人蠢蠢欲动啦!

当然,这才元月中旬,距离正式发售还有一段时间,内陆地区的人们,还听都没听说过呢。

“我正想春节时候告诉你们这个好消息呢,咋你消息比我还灵通?”

绿真得意的挺起胸膛,“我春苗姐说的!”躺赚三十万的事她决定先不说,留到最后作杀手锏。

春晖怔了怔,她跟春苗最近一次见面是去年春节,作为崔家最大一个孙女,她现在基本掌管了四婶家大河公司的财务,和黄外公一内一外,支撑着这个日渐崭露头角的民营企业……她一直以为,春苗姐大学毕业后会分配回阳城市,做个国营企业的财务什么的,没想到她居然不顾所有人反对,毅然决然跟当时还什么也不是的四婶一家干起个体户。

就是春晖妈,王二妹也没说念叨,惋惜这丫头心眼太实,记着四婶的恩,要报答四婶和幺妹情有可原,但也不至于搭上自个儿前程,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啊!

可事实证明,她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以大河公司现在的发展态势,不出三年,阳城市没有任何一家国营企业能与它匹敌!单说1984年全年,大河公司就是阳城市最大的纳税大户,纳税额已经达到市煤矿的三分之一,市纺织厂的一半!

这可是没有吃过任何实质性的政策红利的民营企业啊!它的起家就是一趟深圳行,就是在蛇口码头买了块地,跟每年享受几百万拨款的煤矿纺织厂比起来,这相当于是一个没爹没娘白手起家的年轻人啊!

而跟着它走的春苗,以后前途不可限量,没看幺妹和四婶现在已经不怎么管事儿,都让她和黄外公做主吗?上辈子那个可怜的农村妇女,彻底翻身了!

春晖由衷地为她高兴,眼眶湿润着说:“好,春苗姐好样的,我以后要在外头混不下去了,也回大河公司给你们打工吧。”

崔绿真撅着嘴,“姐胡说,要连你都混不下去,咱们还能干啥呀。”

春晖现在可出息啦,一面上研究生,一面在外头接案子,不仅不用父母给生活费,还每月给家里打钱,给王二妹和崔老太买这买那,要不是崔建党太倔,她还想让他别在深圳飘了,直接回大河口,给他开个书店。

每当说起这闺女,王二妹都是骄傲得腰杆子笔直,这可跟春苗不一样,她的成功完全是凭自个儿奋斗出来的!

另一边,接到绿真电话的崔顾两家人,当天展开了热烈讨论。听说比银行利息高,兄弟几个十分心动,反正她们也不懂啥投资理财的,只知道每个月存银行,利息就够买吃买喝的。

就是崔家老两口,手里也攒下不少钱,养老绰绰有余,现在就寻思着给几个孙女攒嫁妆,听说还有躺着就能挣钱的事儿,第一反应是不信,孩子们不会是被骗了吧?

可要是别人说的他们不信,崔绿真呀,那可是从小就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不可能有假的。

更何况,就连学章也说可行,买股票是合法的,老两口就有点心动了,他们节衣缩食这么多年,又每个月有儿女孝顺,攒下好几万,当场就要把存折寄给绿真,让她取钱买股票去!

与他们的“言听计从”深明大义比起来,刘惠和王二妹却一反常态,崔家兄弟几个跟她们要存折,扣扣索索半天拿出一本,只有几千块。崔建国当场气得不行,“你这娘们啥毛病?”

刘惠目光闪烁,不敢与丈夫对视,“先买这么点看看。”

“绿真说的不会有错,买得越多赚得越多,全拿出来吧。”

黄柔看大嫂神色不对,忽然心头一惊,她不会是把那么多钱花了吧?这几年大哥没时间管钱,工资分红都是她捏着,她花钱也格外大手大脚,深圳都去了好几次,买高档皮衣皮包皮鞋烫头发化妆品……说出来都是阳城人没听过的高档享受。

可就是再能花,好几十万呢,也不至于就这么快花完吧?

家里跟她有一样想法的人很多,尤其刘惠又是有“前科”的,这么多年不着调的事没少干……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刘惠只能不情不愿回房,半天掏出一个小折子,“嗯。”

崔建国接过来,随手打开一看,“咋?只有十万了?去年的分红呢?”

年底刚分的,几家人一样,都是十万块,“咋没上账?钱呢?”

刘惠嘴唇蠕动,半晌方才小声道:“借……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