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被动的昌平君,献策:假鼎之说

秦功 下雨我带刀 3535 字 7个月前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那三名老者都是医师,所有人的话魏国百姓或许都不会听,但从古至今,百姓都会本能的信任医师的话,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宴茂不明白这些白衍能理解,毕竟这世道就是这样,官职与权利,是所有人解决任何办法首选的途径。

但连收买人心都不会,那就真的不适合去秦国朝堂中,面对秦国朝堂中那些派系、同僚之争,宴茂的性子太过耿直,难有好下场。

“嘿嘿,将军,宴茂哪都不去,日后就跟着将军!”

宴茂听到白衍的话,憨笑着说道,刀疤也显得一点都不渗人,反而有些让人想笑。

白衍看了看宴茂一眼,没再说话,而是转头来到大伯身旁。

看着已经不吃不喝,并且开始呕吐,十分怕光,身体也在发热的大伯,白衍清楚,大伯应该是被魏假养犬咬伤后,中的犬病。

“大伯!”

白衍看着满是疼痛,连呻吟都已经变声的大伯,曾经再多的不平,这一刻都已经消散,脑海里更多的,是不知道日后若是父亲知道这件事,会不会难受,毕竟大伯再多不是,也是父亲从小到大的亲兄长。

想到以前大伯那高傲的模样,想到大伯以前总是喜欢欺负老实的父亲,想到大伯后面不顾亲情坑自己

从小到大一个个画面在脑海中浮现,望着眼前已经垂危的大伯,白衍目光满是复杂。

来到秦国后,白衍杀过很多很多人,在战场上见过的死人,都已经数不过来,一把把带着鲜血的利剑,一把把被箭矢、长戈刺穿的尸体,一幅幅画面白衍早已经习惯。

但大伯与所有人都不同。

暮然间。

白衍想到小时候,夕阳下,自己坐在稻田旁,那时候父亲与祖父还未分家,秋收时,那时候他与子卢坐在一起,听着子卢说着临淄城内的事情,时不时看着田野间,祖父与大伯说着话,父亲与叔父在田地里忙活,娘亲与伯母,婶娘他们在后面帮忙。

那一幕幕的回忆,如今看着大伯的模样,白衍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场景都是如今,他与大伯,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的过去。

“将军,下游大营,有几个从大梁城内出来人,他们说想要见将军!”

营帐外,一名将士急匆匆的走进营帐,对着白衍拱手说道。

白衍听到有人求见,并没有意外,从最开始的粮粟被烧,到现在过去好几日,大梁城内的士族早已经坚持不住,如今他们之所以苦苦坚持,无非是想要降秦后,他们能够继续拥有高于生民的地位。

“请到营帐,命人备好酒宴!”

白衍缓缓起身,看着已经坚持不到,亲眼见到魏王出城的大伯,白衍转身带着宴茂离开营帐。

秦军大营中。

在一个营帐内,昌平君正跪坐在木桌后,看着营帐内其他五个木桌后的男子,这些男子最年轻的都四十多岁,年纪大的,甚至都已经七十有余。

因为秦军大营之中,除去看守营帐的扈从外,还有眼线在大营中作为内应,故而昌平君倒也不担心秦军大营有什么变故,而自己却不知道。

况且在得知白衍并非白氏子弟后,本就早已不敢轻易动白衍的昌平君,更无丝毫再动白衍的念头,白衍乃是嬴政的宠臣,并且手握边骑、铁骑两支精锐,看看此番魏国便知道,魏国大军数次想突围出大梁,结果都是被边骑拦住,最终死伤惨重。

在秦国,动这样一个将军,几乎无异于妄想。

“彭氏一族,彭夫子乃是老夫故友,此番得知老夫在此,待烛河、沟渠之水褪去,彭夫子定会出城相迎。”

“杨氏与老夫有五十多年交情,可惜杨兄已经不在人世,惜哉~!”

营帐内的五名男子,互相谈论道,商议着在大梁城内,可以拉拢的老友,以及一些关系,还有在大梁城内举足轻重的名士大儒有那些必须要见一面。

这五人都是士族之人,一直都是昌平君的门客上宾,备受昌平君的器重。

此行前来大梁,除去颍川以及秦国朝堂内的人外,昌平君便带着五人,全部到来大梁城这里,为他出谋划策,很多时候一个人再聪慧,也都有疏忽之时。

今日他们方才到来,故而昌平君连大营都未离开,一直留在营帐内招待这五人。

“禀报昌平君,有消息传来,下游大营处,有大梁城内出来的人,要求见白衍!”

一名扈从进入营帐内,对着昌平君拱手禀报道。

昌平君放下竹简,微微皱眉,思索几息后面色开始阴沉起来,见多识广的昌平君此时哪里还不清楚,大梁城内的魏国氏族,这是准备与白衍交涉。

“白衍?”

“为何魏人会去找白衍!”

五个谋士听到扈从的禀报,纷纷不解的看向彼此。

“是齐人的身份!”

最先反应过来的,还是那七十多岁的白发老者,老者名叫卫肇,乃卫国老士族。

“原来如此!”

昌平君也很快反应过来,立刻意识到,为何面对水淹大梁的白衍,魏国氏族最终却能放些芥蒂,在他已经派遣使臣进入大梁的情况下,依旧选择白衍。

显然是齐人的身份,在这时候,发挥出作用。

想到这里,纵使是向来稳重不惊的昌平君,都有些难以接受,比起白衍,他昌平君一没有领兵攻打魏国,二没有水淹大梁城,三更是没有亲人被魏王残害,最后更是主动派人去城内交涉。

结果他忙活一同,白衍什么都没有做,不,是害得大梁城内所有人变成这样的事情,都是白衍做的,结果大梁城内的那些士族,还是依旧选择私下面见白衍。

“绝不能让白衍如此轻易的笼络大梁城内的氏族!”

这时候最年轻的中年男子出声说道,男子名叫籍胜,楚国士族,早些年便从楚国来到秦国,投奔昌平君,而昌平君也十分欣赏其才智,一直留在身边。

作为昌平君的幕僚,籍胜是知晓昌平君的打算的,毕竟很多时候,都是籍胜亲自替昌平君,去楚国见项燕、景骐等人。

故而眼下籍胜十分清楚,此番昌平君在知道白衍要趁机攻打楚国后,不管是昌平君,还是项燕、景骐,都希望在白衍攻打楚国时,能利用魏国氏族,在背后切断白衍的粮草,也断掉白衍的退路。

如此既能解决白衍与秦国十余万大军,也不需要暴露昌平君已经反秦的事情。

故而绝不能让魏国氏族都倒向白衍,与白衍交好,否则昌平君与项燕的目的,都枉费心力。

“昌平君,是否要备马车去下游大营?”

扈从看向昌平君询问道。

昌平君摇摇头。

“下游方才传来消息,吾便立即出现在下游,以白衍的聪悟,定会联想到许多。”

昌平君叹息一声,历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愁容,此刻昌平君也感觉棘手起来,经历过上郡高奴的事情,还有连王贲都差点被李牧算计,幸好白衍撤军回防阏与,还有,数月前白衍突然出现在雁门的事情。

这些都告诉昌平君,白衍到底有多敏锐。

方才有大梁城内的人去到下游大营,一旦此时他也出现在下游大营,不管有什么借口,白衍恐怕不会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