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接二连三的消息,嬴政的命令

秦功 下雨我带刀 3644 字 7个月前

昌文君听到嬴政的命令,拱手说道。

说完这句话后,昌文君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松口气。

半个时辰后。

随着嬴政的决定,那么大军的调动,以及日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就要提前商议,好做准备。

商议结束后,李斯、尉缭等人,纷纷离开王宫书房。

走在王宫大殿外高大的房檐下,路过一根根巨大的顶梁柱,尉缭等人一边闲谈,一边摇头。

“此番王上所令,恐非明智之举!”

尉缭说道,目光隐约有些担忧,一直以来,颍川都处于动乱,有地方士族暗地里作祟,导致民怨沸腾,百姓纷纷敌视秦国。

此前有河西、河东两地大营驻扎,尚不必担忧会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的确,斯也以为如此!”

李斯一边走,一边听着尉缭的感慨。

看着蔚缭一眼后,李斯也跟着摇摇头,叹口气。

“斯此前闻之白衍调任回雁门,以为王有虑,存疑待观,不曾想”

李斯说道这里,停下脚步,看向尉缭。

“若如斯心中所想,无疑日后中常侍的位置,定是白衍,再无二人!”

说出那句再无二人时,李斯脑海里,仿佛想起当初,那时候的他,也是深受嬴政器重,可以说,彼时上卿之中掌管整个秦国律令与案件的廷尉一职,非他李斯莫属,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嬴政除了他,从未想过要把廷尉这等要职交给他人。

“老夫也未曾想到王上如此器重白衍!”

尉缭看着李斯,叹息一声点点头。

他何尝没有感觉到,在嬴政心中,到底是有多器重那白氏白衍。

“看来王上并没有介意当初白氏白起一事!”

尉缭不经意间,感慨一句。

停下脚步的尉缭,没有注意到随着他的话,李斯突然面色一松,似乎不复方才那般满是心事,

尉缭转过头,看着一旁走着的昌文君,抬起双手。

“昌文君,尉缭冒昧,虽芈旌身处雁门险境,然三郡之兵,非一人一城之事,事关三郡,国之大事,存亡之祸,不可不慎,故而尉缭还望昌文君念及三郡安危,能请芈王妃私下,好好谏言王上,让王上收回王命!”

尉缭对着昌文君拱手说道。

虽然明知道昌文君的长子芈旌,如今在雁门情况不容乐观,若是没有援兵,定是凶多吉少,但尉缭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还是忍不住请求昌文君能让芈王妃吹吹耳边风,让嬴政能收回主意。

换做其他人,尉缭不会开口请求,但眼前的人,是昌文君。

刹那间。

李斯、隗状、王绾等人,全都停下脚步,互相对视一眼,随后看向昌文君,不知道昌文君会不会答应。

说起来,就算昌文君不答应,他们也都能理解,人非圣贤,如今在雁门担任监御史的,可是昌文君的长子,换做他们,他们也都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长子子嗣,活生生的被困在雁门,被匈奴围攻而无动于衷。

“好!”

最终,昌文君抬起手,说出一个字,说完后,便放下手,缓缓离去。

这一幕,让李斯、尉缭、王绾等人,纷纷动容,就连尉缭,看着昌文君离去的背影,都面露羞愧的神色,许久才叹息一声。

尉缭清楚,秦国朝堂之中,楚系虽让人忌惮,但同样不乏良臣大才,如眼下昌文君这般,让人由衷敬佩,有这些人在,昔日秦国乱政方才得以平定,秦国势强,不复昔日诸国之祸乱。

夜色下。

王绾的府邸中,当白裕与胡老从王绾口中得知雁门发生的事情后,全都大吃一惊。

“什么?”

白裕摇摇头,此刻他终于明白为何王上如此动怒。

“胡老,三日后,白裕想随军出征!”

白裕转头看向胡老,面色担忧的说道。

身为领兵之将,白裕比胡老与王绾,更加清楚雁门哪里到底有多危险,情况有多严重。

“你的身体?”

胡老眉头紧锁,看着白裕。

“无碍!”

白裕顾不得那么多,虽说在秦国朝堂,他是一个拥有将爵的将军,但白裕却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如今的他,别说想要再升一爵难如登天,就是这条命,都不知道何时就没了,一直以来,他都清楚自己是一个不能上战场的将军,虽他人敢说,但事实就是如此,若非王上厚恩,他白裕,恐怕早就已经回白氏。

故而白裕比任何人都明白,表面上,他与白衍一直都是白氏的顶梁柱,但实际上,真正的顶梁柱,只有领兵在外的白衍。

不管是赢氏宗亲所居的栎阳、还是宗庙的雍城,那些赢氏族人,乃至其他士族、名门望族,乃至连冯氏、杨氏,如此尊重白氏,也乐于结交甚至与白氏联姻的原因,便是因为还有上升机会的白衍。

故而眼下,他实在不放心让昌平君一个人去增援雁门。

虽说他身体不行,虽说他要跟着仇人昌文君一起去,只要此行能救出白衍,就算是他被昌文君抓住机会杀死,他也不愿无悔。

“怕王上必然不会答应白将军前去!”

王绾这时候,突然开口说道,看着白裕。

三日后。

随着芈王妃连日劝诫无果后,在朝堂上,嬴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中宣布对昌文君的任命。

昌文君不得不动身,启程离开咸阳。

至于白裕想要随军同去的请求,最终被嬴政驳回,即使是有胡老的帮助,嬴政依旧没有答应。

看着失魂落魄的白裕,嬴政眉头微皱,叹口气,让百官继续商议政事。

胡老也只能作罢。

的确如王绾所言,白衍如今被围困在雁门,王上又怎会再答应让白裕前去,天下之人皆言嬴政是暴君,但只有秦国朝臣才知道,嬴政是一个念旧的人,白裕是白氏仅有的两人之一,嬴政不会答应白裕与白衍,一同出现在战场上。

大殿中。

看着昌文君的离开,文武百官方才得知原来数日前,嬴政大怒的起因,便是因为匈奴南下,所有人都忍不住暗自心惊,看着一脸担忧的白裕,百官之中,惋惜的大臣有,幸灾乐祸的大臣也有,看热闹的人更是不少。

下朝后,几乎所有官员,无论文官还是武将,纷纷互相打听雁门的具体情况,虽然王上没有细说,但几乎所有官员都清楚,观起那日嬴政的怒火,以及让昌文君领兵,这些都足以说明,恐怕此番雁门那里凶多吉少。

咸阳城内。

嬴政的任命,消息从官员口中的传出,也导致在短短的一日内,匈奴南下的事情,随着传播,不久便传遍整个咸阳城。

茶馆、酒楼中的一个个大官权贵,一个个商贾,一个个来自楚、齐、魏的士人,纷纷都谈论起来,言语之中,巴不得听到白衍死的消息。

而随着消息人传人,逐渐离谱起来,演变到后面,从有人猜测白衍可能此番凶多吉少,直接变成白衍已经战死在雁门。

接下来的两日,在无数议论声中,咸阳城内,一个骑马的秦吏,拿着一封竹简,急匆匆的行驶在大街上,在街道百姓的避让中,朝着王宫方向赶去。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