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

罗昭云心中一叹,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代太深了,连皇帝本身,都觉得天经地义,更何况那些贵族和百姓了。

“这样一来,士子们就真的能崛起,步入朝堂吗?”杨广还要疑问。

罗昭云道:“朝廷颁布科考的书目,让贵族和寒门子弟,各自学习,然后统一出题,或是各州一张卷,从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级选拔,出现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不同级别,笼络读书人,压制贵族势力,到最后一关,陛下亲自在宫殿监考,所有来京城殿试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以前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演变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陛下就能将收天下文人为己用了。”

第0198章 美人萧后

罗昭云的一番超前的科考制度,让杨广、萧皇后三人都陷入了吃惊中,仔细品来,还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打破常规。

其实,这套科举制度,从隋唐起步,到宋明高峰,清朝走向极端,直至清光绪卅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在秦朝以前,多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如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如今,罗昭云提前说出来,其实是想试探一下历史走向,不知这样去做,一旦被隋炀帝采用,是否会使天下百姓安定,士子文人们投靠朝廷,不再有隋末农民起义了?

他不清楚自己的路在哪,也不知自己的解决,很想通过这些新观点,去尝试改变一下历史,如果历史轨迹在变化,就证明他回到了不是消亡的古代,而是来到一个跟历史相似的空间,是个宇宙神秘空间之一,如同镜像一样,复制了古史,演变到了隋代。

如果历史真的变化了,罗昭云就考虑,自己就不要束手束脚,畏前畏后,应该积极影响历史大事件。

蝴蝶效应是否真的存在呢?

隋炀帝杨广思虑半天,眸光闪烁,忽明忽暗,深沉如渊,片刻后,他起身道:“罗成,你陪皇后在这说会话,然后就出宫吧,册封旨意,很快就会出宫,朕要去议事了。”

他对这番话,有赞同,也有排斥,但终归是给了杨广许多思路,他不会盲目听从,那样显得他无主见,他要综合衡量,于是,迅速起驾,要去办公的中华殿,传召了虞世基、苏威、牛弘、高熲、张衡等文官重臣,心腹之人,入宫议事了。

杨广不带罗昭云前去,也有他的考虑,暂时还不想让他直接进入朝廷中枢,毕竟年纪太小,还需要磨练,如果恩宠过早,担心他骄傲后,难有进步了,而且武将不便讨论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