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褒孟贬孔,酒宴闲谈

在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当中,孟子的地位也非常崇高,几乎可以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相提并论,被尊称为亚圣。

但亚圣孟子的后人地位真正开始提高,是从宋朝开始。而后代比较出名的,好象除了孟浩然,以及那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外,并不多。

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厚待,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外,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尽管孟子也正式接受官方的祭祀,孟子的后人也接受朝廷的赏赐,但与孔家比,还是差了很多。

皇帝并无意于把孟家提高到孔高一样的高度,只不过想借题发挥,褒孟贬孔。

能在叛贼作乱时上阵杀敌,孟子的后代还真让皇帝刮目相看。相比孔家,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只是一个信号,不用说得太明白,也不用表现得太明显,甚至不用让太多人琢磨清楚皇帝的意思。

连刘若愚都不知道皇帝怎么心血来潮,突然抬举孟氏子孙。徐鸿儒的白莲教作乱,都过去好多年了,怎么今天就想起来了。

但皇帝的心思难测,每件事情的背后都可能有深意,刘若愚揣摩不透,也不想认真琢磨。

都说要揣测圣意,那只能是偷偷摸摸的,藏在心里。杨修咋死的,就是嘴不好。看透不说透,才是高人。

皇帝休息片刻,又取过辽东送来的情报,一件件地翻看起来。

这其中有蒙古诸部的,有满人的,还有北方建奴残余的,零零总总,虽已经统计出来,可也不少。

有些情报只体现出表面的情况,皇帝结合历史发展的轨迹,往往能得出更深层的信息。

建奴残余是肯定要解决的,但从情报上看,苟延残喘而已,已经退到了第二位。

现在第一位的,轮到了虎墩兔。皇帝之所以蓄力不发,就是想让他继续作,作到众叛亲离,收拾起来才更省劲儿。

况且,皇帝还等着虎墩兔西进,把右翼蒙古诸部打个稀哩哗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