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灾中的陕西

社会制度的改变,并没有明确的标志或是界限。

皇帝是这样认为,且准备尽量少干预,就让大明自然而然地进步,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

越是平稳的过渡,民众的适应会越好,因为改变是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给他们适应的阶段。

既然如此,皇帝对于大商会对于马铁的投资,就是欢迎的,限制也不会太多。

马铁要在全国铺开,可是一项大工程,光是朝廷出资,肯定是负担沉重,甚至是负担不起。

借助民间力量是必须的,只不过,皇帝觉得面向全体大明子民发行债券,似乎比只让大商会参与更好一些。

当然,老百姓认识到马铁的便利,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给予大商会的优惠是不可避免的。

离垄断还早着呢,何况,某种程度上的垄断也未必是坏事。

但马铁的发展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而且连成纵横四方的线路是不可能的。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和马铁的拉力,穿凿隧道、翻山越岭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相当长的阶段,马铁的线路只能是区域性的或城际线路,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

皇帝并不想全部由朝廷出人出钱,仿效商会的形式,只派出官员监督协调就挺好。

成立一个或几个铁路公司,以股份制的形式,有董事会成员协商解决问题,官方只负责监督和引导。

皇帝的脑中有了建设马铁的大概计划,坐回御案,提笔在手,把思路和框架写下来。具体的细化,自有下面的人商议研讨,甚至会请商会参与进来。

水利设施、道路、马铁,三大工程全部推出,将在北方大规模展开。

原因很简单,北方将是受灾最重、灾害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

三大工程作为以工代赈的项目,正好既解决灾民的温饱,又把大明的基础设施推上一个高度。

给老百姓出力的工作,也给他们吃饱饭的机会。只要饿不死,大明的内部稳定就有保障,皇帝就能继续实现自己的宏伟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