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万岁北进之心未变

依然还是要依靠辽河运送粮草物资,除了吉林船厂,辽东明军还在巨流河渡口、乌喇等地分别修造船只,以备运输之用。

同时,还要在辽河上游的邓子村、伊屯河流经的伊屯门(伊通县)等地筑仓储存军粮。

通过水运运输物资时,将分春秋两季用船运至邓子村粮库。邓子村至伊屯门不通水路,需换装车辆陆路运送。到达伊屯门后,再次装船沿松花江运到前方。

这一水陆联运路线如果成功开辟,则解决了北上松花江,乃至黑龙江流域的关键问题,将来也会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

更关键的还是黑龙江和图们江的两大出海口,可直达倭国长崎、朝鲜釜山,以及国内的各大港口。

其实,皇帝对于东北的开发建设并没有失去热情。在他看来,在大灾害时期,东北比西北要好,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西北是干旱,少的持续三五年,多的竟有十几年。而东北则是寒冷,或许也会出现干旱,但却没有西北那么严重。

在历史上,干旱和寒冷应该是同级别的,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的损害也是差不多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土豆、玉米、黑麦等抗寒耐旱,甚至是生长期短,对于寒冷的抵御程度要强上太多。

要知道,西北干旱如此严重,跟生态破坏是分不开的。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整个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和生态退化就很严重,秦岭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植被稀少,灾害频繁,使得关中地区退出了历史舞台。

同样的生态破坏在古代是很普遍的,象明朝的北京,就已经出现了沙尘暴,这与燕山树木减少、植被破坏,失去了对北京的屏障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而东北的生态环境则是良好的,森林覆盖率高,人类开发还远没有到红线,大自然的惩罚还远不用担心。

当然,从西北向东北移民,并不是弃西北于不顾。在战略层面上,西北也是极为重要的。

老天爷不下雨,那就修建水利设施,从江河中引水灌溉。

原则上便是能种多少是多少,能收多少是多少。当地收获一斤,从外运进去就要五六斤,在当时的道路和运输条件下,路上的损耗相当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