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面扩张

尽管明军将在辽东、西南、湄公省、南洋这四个方向扩张,但也有轻重缓急。

相比辽东的苦寒,以及小冰河期的灾害,虽然有黑麦、土豆,可开发起来依然比南面要缓慢得多。

所以,皇帝对于辽东北进的资源投入,是精打细算,不急不徐,稳步推进。

而湄公省的移民和建设开发,却是皇帝寄予厚望的。

随着奢安叛贼的剿灭,湄公省得到了一万强兵的支援,扩张的脚步骤然加快,现在的土地面积比两年前要增加了一倍还多。

云南的明军兵力也在扩充,平叛的一万五千部队进驻滇省,又对滇省原有的军队裁弱留强、严格训练,现在已有三万多强军枕戈待旦,准备收复失土,重复大明的各宣慰使司。

当然,缅甸的东吁王朝将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虽然没有一战灭其国的计划,但使已经衰落的东吁王朝雪上加霜,却是确定的战略目的。

除此之外,海商总会通过招募退伍官兵,以及朝廷派遣军官的训练,在婆罗洲也有了三千多装备齐全的准军队,并聚集了数万华人华侨,算是彻底立稳了脚跟。

有了这些对外征战掠夺的布置,再加上受灾害影响不算大的江南地区,皇帝对于度过大灾害,有着很强的信心。

而说到历史上的小冰河期对于大明的影响,定义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应该更为恰当。

现在也是如此,无论是海外和江南的粮食,以及其他资源,都足以使大明撑过小冰河期的高峰。

但这是理论上的,最终的结果还是考验朝廷的统筹规划,政府的运作效率,官吏的勤勉奉公。

比如:怎样把粮食物资运至灾区赈济灾民,是否能够及时,分配是否公平,这些都是灾害影响是大是小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运输能力、通讯速度等因素,对于抗灾赈济有着相当大的制约。

但制约也是能够解决并克服的,皇帝相信,已经提早布置了好几年,怎么也不会出现历史上的惨景。

“都察院。”皇帝的目光转向毕自肃,见他出班施礼,才沉声吩咐道:“派出官员,监督察查各地方官员,在抗灾赈济中贪渎者、工作不力者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