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扯淡,所有的投机和运气也不堪一击。

换成朱由校的话,那就是谁敢跟朕斗?朕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搂钱不要脸,吃人不吐骨头……

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李永芳之流,当然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未卜先知,算计得细密,还有做着徒劳的挣扎。

而从量变到质变,这几年的时间里,朱由校竭尽全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至少,他使大明的军队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尽管资源大部分都倾斜到了辽东,但其它边镇,以及西南战场,明军的武器装备、粮饷物资也没缺乏,只是换装的快慢,以及实战的多少而已。

即便如此,随着明军武器装备的换装,以及客兵可就地分田安置的政策,粮饷的供应充足,武学军官的不断调拔,奢安叛军正在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

原因很简单,奢安之乱迟迟不能平定,并不是叛军的战力有多强大,实在是那里的地形地势太过复杂。

只要稳扎稳扎,以围困封锁作为主要手段,以坚守和短促突击作为消耗叛军实力的战术,奢安之乱的平定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与辽东战事是完全不同的,更是两个完全不同重量级的敌人。皇帝的大部分精力也盯在辽东,重点关注,重点照顾。

敌人不同,战法不同,所用的将领也不同。

就如同相信熊廷弼和毛文龙一样,朱由校也相信傅宗龙和朱燮元,只要坚持“屯兵险要,四面包围,逐步压缩? 绝其资储”的战略方针? 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拿去吧!”皇帝放下纸笔,将简短的书信封好? 笑着交给了王体乾。

王体乾躬身接过? 谄媚地笑道:“奴婢亲自送出去,还要派人在午门等着回信。”

朱由校笑着颌首? 说道:“王伴辛苦。”

“此乃军机重事,奴婢不敢言苦。”王体乾躬身深揖? 退了出去。

科学院呈上的章程和办法? 朱由校认为可行,北京至天津的土电报塔楼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今天投入试用。

这第一次通讯,皇帝想抢个先? 自然没人敢争。简短的书信? 传召天津,再传回来,朱由校倒是想知道到底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