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页

勇于承担,能人所不能,所以讨论沈维周其人忠奸与否意义不大。而台辅们在放弃了抵制试探之后,转而回归正道,就算没有军力上的强大依仗,他们的举措本身就带着强大的法礼力量。

往年因为边事告急,所以事从权宜,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对的。你既以王臣自居,如今也是功成名就,又有什么理由阻止王道正法的推行?

由这一点,王导也能感觉得到台辅们的决绝,虽不明说对淮南的忌惮提防,但却将所有的举措都摆在明堂执行,不再局限于往年的牵制幽合。说到底也是因为沈维周兵发合肥先踏出一步,打破了过往交涉的默契。你以悍卒凌我,那么也就不要怪我以大义制你。

政治的奥秘在于有策略的让步妥协,而这种再无弹性的直接碰撞,对哪一方来说都承受着极大压力。一旦稍有失控,则必酿生大祸。

沈维周自然需要大义加持,否则他一介南人在中原,法礼名位上并不比河北的石虎优越多少。而江东的台辅也同样不能肆无忌惮,因为庾亮就是他们前车之鉴。

双方互有所恃,但又互有忌惮,可是关系却又僵硬到极点,这种状态势必不能持久。至于会以何种方式被打破,最终又会以何种局面而收场,王导想象不到,也不敢深思。

所以他派儿子路祭袁彦道,与其说是悲于盛年而夭,不如说是哀于世道恐再将浴血。

第1009章 百工南来

初夏风暖,郊野青葱茂密,随着南北人力、物货的频密调度,淮水两岸再次恢复了繁华且更胜以往。

过去的冬春几个月里,淮南都督府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赈济、均输。一直等到如今的初夏时节,才开始了真正的交融与营建。不独来自江东各地的人员、物货继续涌入中原,而来自北方的人力、畜力也都大举南下,开始真正融入到都督府体系当中来。

颖水近畔,有多达两万余人的庞大队伍正沿着水道缓缓向南。队伍绵延数里,除了男女老幼之外,尚有数千牛马畜力并各类载运物货的车驾随队而行。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本来应该极为混乱,难以约束。

但这队伍却行止井然有序,无论是日中起行,还是夜中宿眠,俱都有条不紊,少有混乱之态。仿佛这些长途迁徙的并非平民,而是训练有序、令行禁止的军队。

而负责护送这支队伍南来的,仅仅只有不足千余淮南军众,且当中还有将近两百余人乃是无甚战斗力的民事吏员。

过去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淮南上至都督府重要官员,下至深入难民营中组织秩序的寻常小吏,可以说是全都经受了强度极大的磨练考验。

两百余万人众的衣食生计,以及大小规模不等的人员组织,包括多达数百亿计的资粮物货调运分配,整个淮南都督府体系当中官吏可谓无有闲者。

如此沉重的压力给人带来的成长也是惊人的,类似这种多达数万人的大规模迁徙,在别处可能是一个难题,可能途行半程便要离散大半。可是在如今的淮南,仅仅只是一个中层官员只要搭配给百人左右的吏员住手,便能很轻松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