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页

悠悠历史长河,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独特的特质,而其特质的形成与其缔造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毫无疑问,琅琊王氏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而这也是沈哲子之所以一直咬紧琅琊王氏不松口的原因,此前或还有与琅琊王氏争权夺利的需求在里面,可是如今,如果讲到对时局的影响,琅琊王氏甚至都已经比不上吴兴沈氏。但只要王导还在其位,那么其人对于整个时局的制约便始终存在着。

这种制约并不体现在实际、具体的权柄上面,而在于人心长久以来的那种依赖性。比如今次如果淮南和台城中枢爆发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事实也一定会如此,当台城那些人并不能单独抗争的时候,自然而然会选择依附在王导身边,集结众力来对淮南施压。而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台辅,都不具备这种号召力。

淮南这一场战事,战场上的胜负只是一个前提,而沈哲子想要完全彻底消化此战所有胜果,必然会遭到来自台城方面的阻力。这么说吧,甚至就算他家老爹沈充在位,那些吴人乡宗旧好们,也会通过老爹以期尽可能多的获取足够好处。

沈哲子虽然不避讳与人分利,但前提是要由自己来定规矩。而台城中枢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制度规矩的凝结实体,沈哲子想要避开台城的影响在淮南创建一个新秩序,又谈何容易!

来自台城的阻力是无可避免,所以沈哲子是要尽量将之分化瓦解。当台城中枢不能凝结成一个整体发声,甚至各派系之间彼此的利益诉求便存在冲突,任何一方都难以大义压人,那么沈哲子作为一个强兵万众的实际掌控者,未来中原战机的把握者,又会怕谁!

如果台城对他已经不能再施加约束,而他自己所创建的秩序又能够运转起来,甚至能够代替台城所具有的职能。那么,这便是所谓的霸府!

所以,沈哲子如果要组建霸府主导未来的整个北伐战事,王导便是一个不得不除去的目标。这一场政斗,无理都要闹三分,更何况他手中还握有琅琊王氏的把柄。他将司马勋送回建康去,的确没有考虑太多王彬这个背后的指使者,完全意指王导。王彬的一条性命,对于如今的他而言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如今台中虽然罢免了王导丞相的职务,但却仍然保留了一个太傅的荣衔。沈哲子对于这个结果是有些不满的,但也明白想要将王导这样的重臣彻底一举扫出台城是有些不现实,更何况王导也绝对不是坐以待毙之人。

“王丞相上表请辞,自陈老病思乡,渐有不堪王事所用,一则避位让贤,二则奴国强敌大败,桑梓光复在即,因而想要毕集家人,将亲宗异乡亡众棺柩送归乡土,再续家祭。”

谢尚在席中讲起王导主动请辞的细节,沈哲子在听完之后也不得不感慨真正权术较量的话,自己跟王导还是差了一个段位。

他今次准备也算充分,甚至在拿下司马勋之后便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淮南得胜后也并未急功冒进,一直隐忍到老爹归都执政,甚至就连兴男公主北上都给他争取到不小的优势。

反观王导那里,本身便没有多少准备,与王彬甚至都积怨颇多,至于以往那些青徐人家的旧好,也都多有疏远,可以说是完全处在了劣势。但就算是如此,单凭一份请辞奏书就能避开要害。虽然没有避免被辍用的结果,但却留下了一个尾巴,仍有复起之可能。

要知道即将光复桑梓的,可不仅仅只有琅琊王氏。王导将此与请辞与否联系在一起,那么时局中那些人家难免会有“他朝君体也相同”的隐忧,就算此前也愿意王导就此退居台城之外,但也不得不稍作姿态,这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如此一来,淮上战事打得太漂亮,反而给王导施加了一层保护伞,让沈哲子准备多时未能一竟全功。不过就算王导应对如何巧妙,但也仅仅只是稍挽颓势,对于整个局面的扭转无甚帮助。

王导去位,诸葛恢则升任扬州刺史,可以说是成为了青徐人家在时局中新的舵手。就算琅琊王氏此前在青徐侨门中有着怎样庞大深厚的影响力,也难阻止青徐侨门分裂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