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玉石之路

大唐山海行 圏吉 1888 字 2个月前

二人一夜不敢歇马,只驰出一两百里,脱离河流,进入群山之中,才找一僻静处过夜。第二日继续在山谷中曲折向西,行了四百里,翻过了山口,见土路从一大一小两个湖之间穿过,二人尝了尝两边的湖水居然是一淡一咸。

北面的湖小,却水草丰茂,水中游鱼如梭湖畔牛羊成群,南面的湖大,湖岸边却尽是白花花的盐滩,中有一岛,其上鸥鸟翔集,直似西海之滨的蛋岛一般,最奇的是两湖之间还有一条小河联通,却仍然是一淡一咸绝不相混。

二人见此奇景,不免多游玩了片刻,也不见有人追来,便夜宿湖边又过了一夜。

之后地势日渐平坦疏阔起来,眼看群山退远,二人知道进入了牧人口中的那个大盆地。

这个地区十分荒凉,鲜有人烟,湖泊、河流倒是不少,但水多咸卤不可食,二人小心翼翼地循着有淡水的地方前进,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凡是淡水积聚之地就会形成草甸、沼泽,二人只要寻着水源地边驻足休息,补充好了淡水再出发。

好在此地只是人烟稀少,动物却很多,最常见的有黄羊、青羊、野驴、白唇鹿等,又是更会见到野骆驼、野犛牛这样的大家伙。二人倒也不差吃食,大的野兽他们吃不了,就猎些个獐、獾之类的小兽来吃。

如此走走停停,越是向西越是荒凉贫瘠,初时还能不时见到在草甸上放牧的牧民,之后便只能见到大片大片的瀚海沙漠了,这些沙漠中有陡峭的小山壁立,或如百舸争流,或如龙脊鲸背,更奇的还有如城垣,如楼台,如高塔的陡峭岩壁,但显然都不是人工所能开凿的。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人不免又要赞叹一番,此时距离他们离开西海已过了十几日了,再也不担心独孤问、南霁云等人会追上来,索性又在这里兜兜转转游玩了几日,终于在二十天头上,经过一片湖水如翡翠般碧绿的盐湖后,便见到了盆地西缘的巍巍大山。

这座大山连绵千里,东接祁连山,西接昆仑山,在《隋书》中记载叫作默默“西域南山”,因其在西域之南的缘故,而当地牧人称之为“阿勒吞”,“阿勒吞”意为“金子”,也不知是不是山中产金?或因其山中树木、草药、大小野兽数量极丰而被称为“金山”,就不得而知了。

经过一处小山包时,二人见到一眼小泉,着泉水形成的水潭浑圆,不过几丈宽,中间的泉眼中却不断有泉水翻涌而出,仿佛泉水正在沸腾一般。

泉眼四周岩壁更奇,呈暗红色红,不知泉水中含有什么矿物,千百年来泉水四溢,将四周方圆一里范围内的土地都浸染成了赤红色。

二人不知这赤色的泉水是否有毒,不敢靠近,只能远

远看着,独孤湘不禁有些害怕道:“朔哥,这泉眼看着真仿佛是一颗人眼一般,不……像魔鬼的眼睛。”

江朔却道:“这只是地气宣泄的结果,中华地脉发自于昆仑,此地距离昆仑不冻泉不远,但翻过此山就是西域图伦碛,两者相比高度差了千丈,地气受到极大的压制,因此才会在山的这头喷泄而出,成了这神奇的泉眼。

二人继续向西翻过了山口,果然地势骤降千丈,却只有山麓水草丰美,林木茂盛,多有野兽出没,再向北行,便只能见到无边无际的瀚海沙漠了。

他们渡过且末河,在山林和瀚海交界处穿行,虽然道路漫长,却也没遇到什么危险,如此耗时月余,穿行两千五百余里,终于到达了西域四镇中最南端的于阗。

二人不知道的是,天山北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那是中华丝绸瓷器的商路,而图伦碛南路被称为“玉石之路”,是将于阗等地的玉石运往中原的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