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经济作物(上)

东宁延平港内,来来往往的商船正在排队报关出关。

在港口明郑官员的检查和指挥下,形态各异的商船们依次完成入关和出关流程,将船驶入泊位或驶离港口。

如今东宁糖虽然仍是外国商船们在东宁一定要装载贩售的货物,但东宁的丝织品近日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得到了商人们的热捧。

“这东宁的丝绸出货量如此少,比当初的东宁糖还不如!”

暹罗海商巴颂一脸不满地冲纺织局的商务代表们抱怨着。

仿照制糖局的结构, 郑克臧自己出资成立了纺织局,由他一人独占股份。

与制糖局不同的是,纺织局不负责丝织品的生产,只负责外销,简单来说就是专营丝织品的一家外贸公司。

“咱们又不是不给钱!,多拿点出来嘛, 按规矩价高者得!”

巴颂不断地冲纺织局的商务代表们建议,引起了围观商人们的一致赞同, 响起此起彼伏的帮腔声。

在延平港负责纺织局事务的年轻宦官杨翎从纺织局内堂中走出。

相比当初往澳门售卖东宁糖时的青涩, 经过三年多的历练,杨翎明显成熟了许多,面对来闹事的商人,他面色如常。

“吵什么吵!”,他瞥了一眼带头闹事的巴颂沉声道:“有什么疑问?”

见到主事之人露面,大部分来采购的商人明智地闭上了嘴。

但巴颂并没有停下,他的语气虽然放缓但意思没有更改,要求东宁多售卖些丝绸。

在东宁机推广普及后,纺织工坊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导致对丝、棉等原材料的需求大增。

原本由朝廷主导推广的经济作物种植,逐渐变为民众自发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许多新移民主动改稻种桑,往往等改种完成后才向官府汇报,让朝廷十分被动。

为此,户部三令五申不许民众们随意改种桑树, 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违者有可能会被没收土地。

但在高额的利润面前总是少不了铤而走险的人, 甚至有许多基层官员也被拉下了水,分享着其中的利益,帮忙遮掩。

最直观的比较,东宁由于长期大量开垦粮田再加上外贸进口了大量粮食,粮价一直都处于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