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东宁一号

在东宁中央山脉西侧平原上,离中央山脉不远的河流上游处。

在工部左侍郎谢安生的亲自主持督造下,一个造型独特的建筑物,悄然耸立而起。

这是一个很像花瓶的建筑,中间部分宽大,往上逐渐收窄,如从景德镇刚出炉的陶瓷瓶一般。

这个庞然的新建筑是为了扩大钢铁产量而试建的高炉。

随着东宁战争规模和生产活动的扩大, 原本的钢铁产能已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钢铁需求。

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郑克臧下达了提高钢铁产量,试建造大型炼钢高炉的具体指示。

而谢安生则负责组织合适的人手来实现郑克臧的要求。

在建造高炉的过程中,几位来自法国的院士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就高炉的构造和建造材质等方面都给了中肯的意见。

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东宁第一座大型炼钢高炉经过数月之功,终于落地建成。

炼钢高炉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发明,早在宋朝时便已经有了用高炉炼钢的记载,而且产量颇丰。

北宋元丰年间,宋朝的军器监曾在汴河两岸架设高炉,炼铁的红光映日,昼夜不息。

据记载,在炼钢的高峰期,仅华北地区的年钢铁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万吨。

而七百年后的英国也才只有七万余吨的钢铁年产量,那时候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

这座规模庞大的高炉也并非是平地而起的,而是在东宁原本最大的土制高炉基础上进行的改造。

这座被郑克臧命名为东宁一号的高炉,总体高达五丈五尺,炉内的容积约二十立方米。

这种规模跟现代社会动辄上千乃至数千立方米容积的高炉自然无法比,但在这个时代,郑克臧可以确定东宁一号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话不是随口乱说的,郑克臧在下了建造高炉的要求后并没有当甩手掌柜。

他命令南、北安抚司联合中央山脉西侧的高山番们费了一番功夫后,找到了制作高炉的主要材料即高铝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