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四婶儿,纺织厂的同志还在吗?她们说的用布换粮这事儿是不是真的?”

杜四婶儿还没回话,骆琦就热情地回应了:“是真的,大娘,你有粮要换给我们吗?”

听到是真的,老太太笑得脸上褶子都出来了:“有是有,就是不知道这布怎么换了。”

来的路上骆琦三人都商量好了,现在城市每个月供应的布票每个月是一尺七,刚好够做一件衣裳的。

他们要来换粮食也按照这个标准来,总不能布换出去了却不够人家做一件衣裳的吧?

但多少斤粮食换一尺七七的布却让骆琦等人犯了难,讨论了一路,他们才制定了三斤米换两尺的量。

她道:“三斤粮食换一两尺。高粱玉米都是这个价,要是红薯土豆的就是五斤换两尺。”

“但是乡亲们,有些话还咱门还是要提前说清楚的,我们带来的布都是有些瑕疵的,如果不介意的咱们就换,全凭自愿。”

陆续有人提着粮食来,他们正好听到骆琦的报价,这些精于算计的当家人便开始算计了起来。

三斤高粱玉米换两尺布划算得很,现在的人都不胖,一尺来布刚好够做一件成年人的衣裳,两尺的布料紧凑紧凑,一件小孩儿的衣裳也出来了。

有瑕疵算什么,只要不是破的没办法穿出门,那就都不是事儿,三斤粮食也不多,勒紧裤腰带省一省就出来了,要是平常时候,农村人想要弄点布料,要付出的东西可比现在要多了去了。想明白了其中利益关系,当场便有人拍板说要换。

宁有富早就知道拦不住,他也不打算拦着,他主动帮队员们解惑。

骆琦朝丁桂兰使了个眼神,丁桂兰便道:“乡亲们,要换布的到这边来排队,把粮食交给我们这边的同事称重,重量够了就到我这里来领布,一个个的撒来,不要乱了啊。”

丁桂兰再次强调:“这一批布都是有瑕疵的,大家拿到了瑕疵的部分也是不退不换的啊。”

“没意见的咱们就排队吧。”

王大哥是个男人,称重的事儿就交给他,称也是他们从厂子里带来的,他振臂高呼:“乡亲们,到我这里来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