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蜀地之争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2101 字 2022-10-04

<sript><sript>

“开设使馆互相遣使之事,对两国商民多有裨益,我们希望能够在大明朝的首都开设使馆。”昂萨路说道。

“只要国王陛下同意我们在大明朝的首都开设使馆,我们的马尼拉亦向大明朝开放。”

作为西班牙驻台领事,在竹堑生活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昂萨路的汉语大有长进。

朱琳泽准许西班牙在竹堑开设商馆,设置办事处以处理两国之间的商贸事宜。

只是竹堑毕竟孤悬海外,连大明朝的省垣都算不上,昂萨路希望朱琳泽能够准许他们在大明朝的首都开设使馆,以方便两国之间的交流。

万历年间的马尼拉大屠杀之后,明西两国商民都没有赢家。

西班牙虽然清理了大量华人商民,大大减小了华人在菲律宾,尤其是马尼拉的影响力。

但随之而来的是马尼拉百业凋零,经济凋敝,马尼拉殖民政府的税收大减。

这次屠杀唯一的受益者是倭寇,在西班牙人屠杀马尼拉之际,倭寇的表现最是积极,协助西班牙人屠杀华人,想要接手华人在当地的贸易。

只是倭寇手中的货源有限,倭商财力和明商亦不可同日而语,最终还是没能取代明商。明商很快就卷土重来,重新从倭寇手里夺回了曾经属于他们的生意。

西班牙人也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倭寇的贸易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和大明朝的贸易品相提并论。至于倭寇的白银,西班牙人最不缺的就是金银。

朱琳泽答应了昂萨路在南京开设使馆的请求,但还是对使馆的人数做了相应的限制。

见朱琳泽答应了西班牙在南京开设使馆,昂萨路也代表马尼拉殖民政府同意明朝方面向马尼拉派驻官员,开设使馆。

只是两国政府之间互派使馆大使,马尼拉方面还要告知欧陆的宗主国,看西班牙王室的意思。

开设使馆受益较大的还是大明朝,毕竟朱琳泽只开放了竹堑和西班牙人贸易。大陆地区并未开放,而在马尼拉则有大量的华人商人。

在马尼拉开设使馆,无疑能够保障当地华人商民的利益。

至少有大明朝在背后给这些商人撑腰,西班牙人殖民当局,也不敢像万历年间那般猖獗,肆意屠杀华人商民。

郑森此事表现淡然,郑森是含着钻石钥匙出身的,母亲是倭人,出身的时候他老爹郑芝龙已经海上一霸,日本西南诸藩主对他相当客气。

郑森虽在日本长大,但多数时间都过着优渥的生活。

但施大瑄则感触良多,施大瑄作为老一辈在海外打拼的侨民,早年尝尽辛酸。

施大瑄后面之所以追随颜思齐在日本举事,想要推翻当地藩府,事情败露之后为逃避倭寇官府的追捕远遁海上,最终在台湾落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地藩主大明欺压盘剥大明商民,而颜思齐为人仗义,愿为当地侨民出头。

要是政府能直接出面保障侨民利益,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这放在以前,施大瑄想都不敢想,毕竟他们这些渡海出洋谋生的人,在当地官府看来是不安分的百姓,甚至和海盗一起划上了等号,对他们极为不待见。

朱琳泽对此倒是非常理解,出海谋生的华人多是闽粤两地的华人。

如果能够本地生存下去,这些闽粤两地的商民也犯不上背井离乡谋生。

只是闽粤两省田地非常有限,养不活这么多人口,以福建为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多山少田,沿海居民只能向海而求生。

施大瑄乘机询问朱琳泽能否也在倭国开设使馆,理由是倭寇的大明商民数量也很多。

朱琳泽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只是表示知道了。

倭国的情况和西班牙又有所区别,朱琳泽暂时愿意和西班牙人平等相处。

但不代表他愿意和倭国平等相处,倭国毕竟在名义上还是大明朝的朝贡国。东亚必须以大明为尊,诸国只能臣服附属于大明。

昂萨路带来的书信翻译好之后,朱琳泽览阅了书信。

书信中的内容无非是科奎拉表示愿意在海上为大明提供帮助,一起对付不胜其烦的海盗。

这些“海盗”自然指的是郑芝龙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