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建军构想【一更!求收藏!求推荐票!】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1223 字 2022-10-04

当年三千浙江籍戚家军开赴北疆,站在大雨之中一天巍然不动,边军大骇,始知有军令。

这还只是后期的戚家军,由此亦可窥见巅峰时期的戚家军战斗力有多么强悍,纪律有多么严明。

只是很可惜,最后一支戚家军最终死于辽东将门尔虞我诈的清算之中。

而这些辽东将门以及他们的部队,日后多数则是成为大清灭明的急先锋和主力。

更讽刺的是,大明朝廷在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军饷还是军械从来都是优先考虑供给辽东的明军。

大明朝对不起戚家军,对不起白杆兵,对不起边军,对不起卫所军,对不起天雄军,对不起东江兵,甚至也有点对不起左良玉等人的军队,但唯独对辽东将门,问心无愧。

而辽东将门交给朝廷的答卷却是短短十六年间后金军(清军)五次入关涂炭生灵。明年还有第六次,这一次辽东将门将充当满清的恶犬入关噬主,啃食曾经供养他们的大明朝子民。

“流民安置区内有专门聘请来教授小儿识文断字的学堂,你的士卒若是肯学,便跟着那帮小儿一起学,塾师的束脩,本王替你们交。”朱琳泽对金胜道,“南阳王王府兵新定下的规矩,能识文断字的士卒,经过考察,能识五百字以上者,每月军饷多八钱,能识千字以上者,每月军饷多一两,优先擢升。”

朱琳泽要的不是一只文盲军队,而是一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军队。在辽东满清(后金)的细作假造明朝的通关文牒,诈开明军城门的教训屡见不鲜。

除了明军防备松懈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明军的文化水平低下,看不懂通关文牒、路引上的字的火漆印,分辨真假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瞅着差不多就给放行了。

不要说普通的大头兵,明军中能识文断字的百户、甚至千户也不多,当然这也怪不得明军,明军士卒吃饭都是问题哪里来的条件读书。

当世的生产力不能和后世同日而语,拥有二三十亩地的小地主家庭,要供养一个完

全脱产的家庭成员读书,也要下很大的决心,承担不小的压力。

考得上还好,要是考不上,甚至能把一个原本条件还凑合的家庭读破产。

要让所有的士兵都能够粗通文墨,无疑是天方夜谭,不过让小旗以上的基层军官都能认一些字,朱琳泽咬咬牙,努力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尤其是他现在军队的规模还不大,军官人数也不多,这些琐事他还能亲手抓一抓。提高基层军官的文化水平,也能够间接提高他们指挥水平,从而提高全军的战斗力,这笔钱值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