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页

接下来还有四个村要送,他们也没耽搁多久,陆续离去。

把所有村的佃农送妥后已经是下午申时了, 回到城里,董蔡两家也各得了十斤肉和十斗米。

空闲时双方坐在一块儿交流来闵县这段日子的感想,陶二娘说道:“刚开始还挺不习惯的,我们居然也能像城里人那样不用种地了。”

秦宛如咧嘴笑,问:“差使人的滋味如何?”

董世远摆手,“我不敢喊,都是老农民,仿佛高人一等似的。”

董二郎:“爹见不起世面,五个村的地,你若自个儿去做,得做到什么时候?”

秦宛如点头,“是这个道理,得叫佃农们做,若是没做好的,耐心些教,若是遇到不听话的,就同我们说,我们先礼后兵,可莫要把遇到的难题憋在心里头不说,暗暗较劲儿。”

蔡老儿道:“还是秦小娘子知世故而不世故。”

秦宛如语重心长,“五个村的地,以后在相处中还会遇到各种难题,你们自己也要立得起来,要竖起威信,莫要叫他们爬到了头上。毕竟四十多家,不一定每家每户都老实本分,倘若实在难缠的,就踢出去。”

董世远道:“目前看来还好,没有性情古怪的。”

蔡老儿点头,“都是穷苦老百姓,在地里头刨食吃,能担待着些就担待着,若实在过分就不能容。”

秦宛如:“我还是那句话,以后白叠子的任何情况都要立马上报,以便及时处理,切莫装聋作哑拖延。”

董二郎是个有主见的人,说道:“城里离村还是远了些,往后待白叠子长成时得在村里驻扎才更方便。”

蔡大郎也道:“我也觉得在村里守着方便些。”

秦宛如:“那咱们就跟佃农们商量,你们觉得哪家好相处的,到时候便暂住也可,我们会给些贴补。”

蔡老儿:“初期还好,中后期得盯紧,一点岔子都不能出。”

这话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