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去东方获得新生

大国军舰 华东之雄 5497 字 5个月前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所以,我对这些也不能说精通,不过,我觉得,贵方如果要是想继续发展,是不能离开大毛的,同样,大毛也离不开你们,虽然现在不是一个国家了,但是,你们各个军工企业之间,如果还能建立起来紧密的合作关系,对大家都是有利的。”

德米特里点头,秦涛说的这个,其实正是他们想要做的。也是二毛所有的军工企业想要做的。

根据他们的统计,有五百家大毛的军工企业,依赖二毛生产的零部件,而二毛也有大量的零部件依赖大毛提供,他们如果能合作的话,一定能实现双赢的目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俄乌联动。

“同时,如果要适应市场竞争,那么,就需要在油耗,舒适性等方面有所提升,这种安-124级别的运输机,并不适合投入民用市场。”秦涛继续给他们出谋划策,这样也能拉近双方之间的友谊。

“是的,我们接下来,计划研发的安-38,安-140,还有安-148,都是轻型的,我们将会以多用途和省油为主。”德米特里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当然了,贵方也可以和东方合作。”秦涛说道:“我们东方也很欢迎你们。如果能去我们东方开设工厂,那就更好了。”

去东方开设工厂?当听到秦涛这样说的时候,在场的一个人兴奋起来:“秦总,您欢迎我们去东方开设工厂?”

“那是当然,不管是安东诺夫,还是进步设计局,大家也都知道,东方目前的航空发动机还是薄弱的,如果你们能够去东方开设工厂,那一定会打开市场的。”秦涛看向了那个提问的人,刚刚在晚宴上,已经认识的人,进步设计局的负责人菲德尔-米哈伊洛维奇-穆拉夫先科。

卫国战争前期,苏联在扎波罗什市建立起来了第29工厂,此时,给工厂配套的设计人员和工厂是在一起的。

在残酷的战争中,工厂搬迁到了后方,等到二战结束之后,他们回到扎波罗热,设计人员独立出来,组建了第478试验设计局,由伊夫琴科领导,洛塔列夫担任当时的-26发动机的主任设计师。

到1966年,第478试验设计局改名为进步-扎波罗热机器建造设计局。这家设计局的辉煌也开始了,他们设计的发动机,装在了安东诺夫、别里耶夫、伊留申、图波列夫、米尔和雅克列夫等各种飞机上。

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当然就是给安-124和安-225研制的d-18t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参考了劳斯莱斯rb211的结构,大胆地采用了三转子,全世界就这么两款而已。

如果没有这种发动机,绝对不会有强大的安-225运输机的出现。

同时,它还设计了其他的发动机,比如说给米-26这种超级直升机研发的d-136涡轴发动机,也是由他们设计的。

红色帝国崩塌之后,进步-扎波罗热机器留在二毛的手里,对二毛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可惜,二毛除了败家,就不会别的啊!

1994年,设计局改名为伊夫琴科-洛塔列夫设计局。到2004年时,才改为后世伊夫琴科-进步机械制造设计局这个名字。

在老毛子的军工体系里,设计局负责设计,配套工厂负责建造,给进步设计局配套生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达西奇工厂。

现在,设计局和工厂,几乎就是一体的了,他们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秦涛给他们提出来了一个让他们几乎无法拒绝的建议:去东方,开设工厂!

这绝对是双赢的。

东方缺乏先进的发动机,尤其是这种大型运输机使用的发动机,所以,当年运二十虽然已经定型了,但是,生产却依赖于大毛提供的d30发动机,如果要是引进了安-124上的这种d-18t发动机技术的话,那两台就够用了。

当然了,运输机配四台发动机,是出于可靠性的考虑,但是,只要有了发动机,再造更大的,和安-125同级别的,也没有问题啊。而且,这种发动机提高一下燃油的经济性和寿命啥的,要是能用在民航客机上,那国产的大客机,也就有希望了啊!

对于目前的进步设计局和配套的马达西奇工厂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西方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肯定是不会选择他们作为合作伙伴的,他们的市场,就在东方!

“贵方政府,欢迎我们过去吗?”穆拉夫先科问道,他还有一些顾虑。

“当然欢迎,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发展之中,需要大批的人才,贵方的工程师如果能去东方,那一定会受到我们的热烈欢迎。”秦涛说道:“如果目前我们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的话,那我们明州集团,也愿意分出一部分资金来,和贵方一起组建联合工厂。”

对方怕的还是钱的问题,在秦涛这里,钱不是问题!

有钱豪掷一亿美元购买一架吃灰的安-225,当然也有钱组建一个合作工厂,共同生产先进的发动机了。

对秦涛来说,这的确有些不务正业,但是,给祖国解决航空工业的心脏问题,那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这个方案,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就在这时,一名领导开口了,将处于热情中的穆拉夫先科给泼了一头的冷水。

去东方开设工厂,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们进步设计局和马达西奇工厂说了不算,甚至可以说,这关系到国家的战略问题。

“我们友谊的双手已经伸出,现在,就看贵方的态度了,现在,让我们为以后合作顺利而干杯!”秦涛说着,举起来了手里的酒杯。

干杯!

众人全部举起了酒杯。

在一次次的合作中,秦涛是那个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人,郑明甘愿当做绿叶,来衬托秦涛这朵花,因为他知道,秦涛做的这一切,都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

如果把二毛这里的航空工业引进国内,对祖国的航空工业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啊!

可惜,进步设计局不设计战斗机发动机,否则的话,歼十、歼十一的心脏问题就能给解决了。

在这场宴会上,秦涛做出了邀请,至于以后的合作,那就等待机会了,这种事情,是不能着急的,不过,诸如购买马达西奇的股份直至并购这个公司的方案,如果秦涛有发言权的话,那是一定会反对的,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