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恢复高考的“东风”

1977年的夏夜,轧钢厂家属区的蝉鸣格外清亮。林建军家的书房里,台灯的光晕聚焦在摊开的《1977年高考复习大纲》上,林卫国握着铅笔的手悬在草稿纸上方,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纸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还有最后一道题,做完就休息。”林建军端着一杯凉白开走进来,轻轻放在桌角。他刚从厂里加班回来,工装袖口还沾着机油,却没顾上换衣服,先来看儿子的复习进度。

林卫国头也没抬,笔尖在纸上飞快演算:“爸,这道解析几何题太绕了,我用参数方程解了三遍才对。”他把草稿纸推过来,上面画着三条不同颜色的辅助线,“您看,用极坐标是不是更简单?”

林建军弯腰细看,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儿子不仅解出了题,还在尝试更优解法,这种钻研劲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极坐标确实更直接,但高考可能更看重标准解法。”他拿起红笔,在步骤旁标注,“不过能想到多种方法,说明你真吃透了。”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消息像春雷一样炸响在每个角落。林卫国放弃工农兵学员名额时的坚定,此刻成了全家人的底气。苏岚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夜宵,红糖鸡蛋、小米粥换着来;林建军则利用人脉,从市图书馆借来1965年的高考真题,熬夜整理成“重点题型汇编”——系统奖励的“高考押题范围”就藏在这些汇编里,看似是老题归纳,实则精准覆盖了1977年的核心考点。

“爸,您整理的这个‘函数与生产实际结合’专题太有用了。”林卫国翻着汇编本,纸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昨天街道模拟考,最后一道应用题就是求轧钢机的轧制速度,跟您讲的例题几乎一样。”

林建军笑了笑。系统提示“押题范围”时,特别标注了“结合工业生产实际”的命题趋势,他便特意加入了工厂常见的力学、数学应用案例,既能帮儿子理解,又贴合时代背景。“高考不只是考书本,更是考你能不能把知识用到实处。”他想起自己当年在车间,就是靠数学计算优化了机床参数。

院子里传来邻居的争吵声,是阎埠贵家的老三阎解旷在发脾气。“我不学了!这破题根本看不懂!”小伙子把书本摔在地上,“早知道当年跟二哥去当兵了,考什么大学!”

阎埠贵的声音带着无奈:“你这孩子,现在当兵哪有上大学吃香?再熬一个月,考完试随便你干啥!”

林卫国放下笔,眉头微蹙。阎解旷从乡下回来后也报名了高考,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觉得“凭运气也能考上”。

“别受影响。”林建军轻轻敲了敲桌子,“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你守住自己的节奏就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卫国进入了“冲刺模式”。白天在工厂技术组实习,晚上学到深夜,凌晨四点又爬起来背政治题。苏岚心疼他熬坏身体,把闹钟偷偷往后拨了半小时,却总被他准时醒来的动静吵醒——少年心里憋着一股劲,要把过去十年耽误的时间,都抢回来。

高考前三天,林建军给儿子放了假,带他去颐和园散心。昆明湖畔的柳树下,他掏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这是我托老首长的警卫员在军区印刷厂印的,答题纸样式,你提前练练手感。”

笔记本里的纸张和高考答题纸一模一样,连格子大小都分毫不差。林卫国摩挲着纸页,突然鼻子一酸:“爸,您为我做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