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在立冬前就落了下来,给四合院的青瓦盖上了层薄棉絮。林建军站在自家地窖门口,手里的温度计显示“4℃”,湿度计指针稳稳指在“60%”——这是系统推荐的冬储最佳条件。地窖里码着整齐的粮袋,红薯干、玉米碴、高粱面各占一角,还有两排陶罐,装着腌菜和猪油,最里面的木箱里锁着给林卫国留的细粮,够一家三口安稳度过这个冬天。
“建军,最后一批白菜腌好了。”苏岚抱着坛子进来,额头还带着汗,“按你说的,每颗菜撒二两盐,压得实实的,能吃到开春。”她拍了拍坛子,发出沉闷的响声,“王师傅刚才来送了罐他腌的腊鱼,说谢谢你去年给的维生素片方子,他那老寒腿今年没犯。”
林建军接过坛子,放在地窖最干燥的角落:“把腊鱼分一半给赵小刚,他媳妇快生了,得补补。”他检查着粮袋的封口,每个接口都用草木灰拌的泥巴封死,能防潮防虫,这是系统奖励的“古法储粮防潮术”,比单用塑料布靠谱多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地窖的阴凉里响起,带着冬储验收的沉稳:
【检测到“宿主家庭冬储完成度100%”,触发“防线巩固”判定:
? 物资储备:可满足18个月高标准消耗(含每日蛋白质、维生素摄入),较去年提升50%;
? 防御措施:地窖加装隐蔽通风口(防煤气)、门窗暗锁(系统改良版)、院墙角红外感应器(仅警示,不报警),家庭安全系数提升至98%;
? 邻里关系:与四合院保持“安全距离”,核心互动对象仅阎埠贵(技术交换)、傻柱(师徒情谊),冲突风险降至0.5%。】
【系统判定:“灾年生存,固守防线”阶段任务完成,奖励“长期储粮品质监测仪”(可实时预警霉变、虫蛀),为“技术深耕”阶段奠定物质基础。】
林建军把监测仪挂在地窖中央,巴掌大的表盘上,绿色指示灯依次亮起,对应不同粮种的状态。这玩意儿比凭经验判断靠谱多了,去年就是靠系统预警,及时处理了受潮的半袋玉米碴,避免了整窖粮食霉变。
“卫国的棉鞋做好了吗?”林建军顺着木梯爬出地窖,苏岚正在灯下纳鞋底,针脚细密均匀。“早就做好了,”她举起鞋帮,上面绣着个小坦克,“托儿所老师说,卫国总跟小朋友炫耀‘爸爸造的坦克能打跑饿肚子’。”
林建军笑了,摸了摸儿子的虎头鞋:“等开春,带他去厂里看真坦克。”
院门外传来扫雪的声音,是阎埠贵带着儿子在清理过道。老头穿着件打补丁的棉袄,手里的扫帚一下下扫得认真,见林建军出来,隔着雪雾喊:“建军,地窖温湿度调好了?我家那窖总有点潮,你给的草木灰方子管用,今年红薯干没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