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新秩初立蓟州镇

“回大人,正是此獠。”王振山面无表情,语气冰冷。

“仙师法旨,令其化身肉畜,血肉可再生,以其身反哺军中,警示后人。末将已安排专人看管,每日取其适量肉食,供给全军将士,皆有记录在册。”

李文博沉默了片刻,缓缓点头:“既是仙师法旨,便需严格执行。此记录需一式多份,详细明确,日后或要呈送御前。此物……虽曾是罪官,现亦算军资,需好生……饲养。”

他艰难地找了个词。身后一些文官已经脸色发白,几乎不敢再看那猪圈。

回到大堂,气氛才稍稍恢复正常。交接工作迅速展开。王振山等人拿出了初步整理的田亩册、军户名册、仓库清单。

以及最重要的一份——由几位军官统计记录下的、关于刘勇等人罪行的详细摘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了这近乎铁证如山的清单,清丈工作推进得出奇顺利。总理衙门带来的算手、丈量手和新政推行官们立刻投入工作。

军屯田的清丈与分配:队伍分成数组,由王振山派的熟悉情况的军官引路,深入各屯田点。以往需要层层请示、甚至会遇到各种软硬阻挠的清丈,此次却畅行无阻。普通军户们早已听闻仙师之事,又亲身经历了治愈之恩和分肉之惠,对朝廷来的“青天大老爷”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他们争先恐后地指着地头,诉说哪块田原本是自己的,被谁强占了去,边界原本在何处。那些曾经帮着将领们隐匿田产、欺压军户的小吏和庄头,此刻吓得魂不附体,几乎是问什么答什么,指认边界,翻找可能存在的旧契,唯恐慢了一步就步了刘勇等人的后尘。

大量被隐匿、被兼并的肥沃军屯田被迅速清查出来,重新绘制成鱼鳞图册。

新政推行官当场宣讲《新世三约》中关于军屯田的新规:承认军户对田地的长期使用权甚至有限所有权,租税大幅降低,产出大部分归耕种者所有,只需上缴一部分作为军储。同时,宣布将优先为无地少地的军户分配这些新清丈出的土地。

消息传出,各军屯点欢声雷动。许多军户老人跪在田埂上,对着京城方向磕头,高呼“皇上圣明”、“仙师娘娘万岁”。他们世代在此耕种,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脚下的土地真正属于自己。

军械粮饷的盘点与新政:仓库的盘点更是触目惊心。账面上的库存与实际清点结果差距巨大。发霉的陈粮、以次充好的军服、锈迹斑斑的刀枪、甚至还有空箱子……与刘勇等人宅邸中抄出的金银细软、粮食布帛形成鲜明对比。

李文博面色铁青,下令将所有查抄的非法所得全部登记造册,充入卫所公库。同时,与王振山及新任命的军需官共同制定了全新的、极其严格的粮饷发放制度:

定时公开:每月固定日期,在校场当众发放粮饷。

足额到人:严格按照兵部则例和新的标准,确保每一文钱、每一粒粮食都发到军士手中。

双向监督:发放过程由新任军官、总理衙门吏员、以及士兵公推的代表共同监督。

张榜公布:每月发放后,将总额、人均数张榜公布,任何人都可查询核对。

这套制度旨在从根本上杜绝克扣和贪墨的空间。当第一批足额的粮饷和崭新的军服(用查抄的布帛赶制)发到士兵手中时,许多汉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为自己当兵,为自己守边,是有实实在在的回报的。

新式装备的震撼与操练:而最让边军将士们振奋的,莫过于总理衙门和新政推行官队伍带来的礼物。

在京营兵马的护卫下,十几辆覆盖严实的大车被缓缓推开。当油布被掀开时,周围围观的边军们发出了齐刷刷的惊叹声!

车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

青曜铠:并非想象中厚重笨拙的铁甲,而是一种闪烁着幽冷青色金属光泽、结构精巧的甲胄。甲片轻薄而坚韧,连接处似乎用了特殊的机括,整套铠甲重量远比传统明甲要轻,却透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