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涂鸦球投射而来的那段关于“种子与花”的简短叙事,如同一滴清泉,落入了粉毛球那被食欲和抽象美学占据的混沌意识海。它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与“吃”完全无关的情感——坚韧,等待,以及渺小却执着的希望。
这种感觉很陌生,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粉毛球抱着练习晶石,蹲在角落,金色呆毛不再急躁地闪烁,而是如同呼吸般柔和地明灭着,反复回味着那个简单的叙事。它试图理解,为什么一颗种子变成小花,会让人(球)感觉到“好”?
它尝试着用楚歌教的“灵魂三问”去分析这个外来叙事:
主题:种子变成花。
驱动:……想活下来?想开花?(它不太确定)
效果:让球球觉得……有点暖和,还有点……佩服?(它努力寻找词汇)
它发现,这个叙事里没有强烈的“想要”,只有一种安静的“成为”。这种“成为”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力量。
直播间的观众们也安静下来,陪着崽崽一起“悟道”:
“崽崽好像在思考球生……”
“这个叙事虽然简单,但意境好美。”
“来自古老存在的降维打击式教学。”
“赌五毛,崽崽下次会做个‘种子丹丹’。”
粉毛球没有立刻开始新的实践。它花了很长时间,只是静静地“倾听”和“感受”。它甚至尝试着,用自已那贫乏的、仅限于“吃”和“爸爸好冷”的词汇库,去重新“描述”这个叙事,虽然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但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楚歌没有催促。他知道,这种对“叙事结构”和“情感内核”的初步认知,远比急于求成的具现更重要。他让瑶池记录下粉毛球所有的意念波动和尝试,这些都是宝贵的研究数据。
灰白涂鸦球也似乎感受到了粉毛球的努力,偶尔会再次投射出一些极其简短的、关于“水滴石穿”、“星火燎原”的微小叙事片段,如同投喂知识的小点心。
在这种沉浸式的“倾听”和学习中,粉毛球对“叙事”的感觉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它开始明白,一个“好”的叙事,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核心,一种真实的情感,以及……一种内在的“道理”或者“感觉”,能让听的人产生共鸣。
它决定再次尝试。这一次,它不追求复杂,也不追求强烈的情绪,它要做一个最简单的、但尽可能“完整”和“真实”的叙事。
它选择的主题,依旧与它最熟悉的“吃”相关,但角度完全不同。
叙事构思:《分享》
主题:球球找到了一颗很小的、但很甜的亮丹丹碎片。(核心主题:微小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