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准备纳贡的南明

朱及第将地图切换至北方战场,语气轻松地说道:"老铁们,咱们换个角度想想。就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对南明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碳水教父"一边吃着泡面一边接话:"对啊,要是没有清军牵制,李自成那几十万大军早就南下找南明麻烦了。"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点头分析:"从战略上看,清军和大顺军的死磕,确实给了南明宝贵的喘息时间。要是这时候李自成全力南下,以弘光朝廷那混乱的局势,恐怕撑不了多久。"

朱及第话锋一转:"不过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当年大明定都北京时,讲究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现在国门都丢了,这套准则还适用吗?"

"叶赫那拉大贝勒"立即接话:"当然要变通!现在南明偏安江南,首要任务是生存。历史上凡是退守江南的王朝,几乎都选择与北方强敌议和,先解决内部威胁。"

这时弹幕开始活跃:

"网友【熬夜冠军】: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时候还死要面子就是蠢了。"

"网友【一颗仙人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稳住再说。"

"网友【午后红茶】:看来南明这点倒是想明白了。"

朱及第调出一份史料:"最让人意外的是,南明朝廷居然对吴三桂大加封赏。不仅封他为'蓟国公',还送去了五万两白银、十万石漕米。"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解释道:"在南明看来,吴三桂借清兵打败李自成,算是为崇祯皇帝报了仇。所以他们宁愿相信吴三桂所谓的'借虏平寇'的说法。"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即便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南明还是对他抱有幻想,希望他能回头是岸。"

奉天殿内,朱元璋听着天幕的讲述,缓缓点头:"这个弘光小子,这事做得倒不算错。"

徐达躬身道:"上位英明。用兵之道,贵在审时度势。此时与清军虚与委蛇,先除内患,确是明智之举。"

李善长也赞同:"当年陛下也曾向小明王称臣,这都是为了大局着想。"

朱标若有所思:"如此说来,南明封赏吴三桂,也是想借力打力?"

"正是。"朱元璋赞许地看了儿子一眼,"打仗不是逞强斗狠,该低头时就得低头。只要记住这只是权宜之计就好。"

朱棣在一旁默默记下,这些政治智慧对他日后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