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战后问题与总结会(五)

三轨领导制的诞生,其实是骆永胜很早之前就开始考虑的。

而草原或者说新的漠庭都护府,就是作为三轨领导制诞生后的第一个试点。

如果确切可行,那甚至不排除在全国推行的可能性。

地方的省,一样有布政使衙门,有军区,有君卫队行署。

只能说因为国家草创,很多的事还没法完全大步前行,所以地方上的君卫队行署的权力被阉割了一部分。

大权基本都攥在布政使衙门。

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民生、保发展。

权力若是被过度分裂,会使得发展速度降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骆永胜想到了试点。

漠庭,就是这个试点。

三轨制在随后的时间里也一定会出现某些问题,查漏补缺解决掉,中央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将这个政策直接推向全国。

继而形成地方上不会因为权力过度集中而出现草菅人命、官逼民反的权力闹剧,也可以加深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地位。

而这三个核心,则统一掌控在皇权的手里。

这是多么牢固的政权模式。

骆永胜给后代子孙留下的财富足够多了。

只要不玩脱,大楚国运怎么也能撑个几百年。

甚至,有可能都能支撑住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现在,所有的战后问题都已经处理好了,天也已是天光大亮,很多上了岁数的官员实是吃不消,会议只能暂行终止。

“今天没有朝会,大家也不用坐班,下午酉时正点来这里,咱们继续开会,总结辽国亡国的主要原因。”

骆永胜也吃不消了,便宣布散会,也不等所有人起身恭送,直接转身离开。

谁都能睡觉,他不能睡。

他还得回去接着准备下午总结会的发言稿呢。

指望翰林院那批孩子能给他写出多么深刻的见解?

这群孩子写写文章辞藻还行,总结一个国家的灭亡,如此具备深远政治影响的报告,显然水平还远远不够。

到底还得他骆永胜亲自来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