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当初他在宣府退敌。张鹤龄和张延龄就想给他一个爵位。看似好心, 实则捧杀。就是要绝了他们谢家的内阁之路, 来报复他的祖父谢迁。

如今杨一清打得自然是同样的主意。王阳明虽然才刚刚升到三品, 看起来和内阁毫无相关。但实则他年纪轻轻未到不惑, 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他是余姚人,从王华的时候就和谢家是政治盟友。是杨一清不喜和忌惮的江南派系。而且王阳明还有着很大的军功,又是两榜进士的出身。不出意外的话,再熬个几年,靠着谢家的势力和王华留给他的人脉, 也不是没有入阁的可能。

他已经猜到了对方的谋划, 无非是在守仁兄的官职任命下来之后再去挑动陛下给王阳明封侯的念头。因为官职已经升了,所以爵位自然不能定地过高。一等将军?不会的,他们还没那么大方。说不定他们会让御史上书,给阳明封赏一个名头好听的三等伯。但是那爵位一定是个流爵。最后让阳明守着一个不值钱的还传不了后代的破烂爵位就算了。

好一个如意算盘!

用这么小的一个代价,换来的却是阳明不能入阁的结果。多么好的打算,多么精妙的算计!不但在皇帝哪里表明了他们对前线战士的关心和深明大义,还让他们折损了一员大将。

不愧是杨一清!

呵, 不是要封爵吗?那就封吧,好好地封。就是小心不要偷鸡不成蚀把米。

谢棠躺到了床上,嗅着床边放着的一个香囊的香气,安然入睡。

大朝会,果然有御史上书请求陛下封赏大军。又道王守仁首功,当封赏爵位。

很快,又有人出列道,这不合规矩,况且王大人已经破格升迁,又怎么能够封赏世袭罔替的爵位。

杨廷和勾起了一抹隐秘的笑意。杨一清所作所为它并非是全然不知,但是他又有什么一曲去把这些告诉谢伯安?

除了杨一清事先安排好的出来反驳不合规矩的人以外,还有许多朝廷的中立官员,也出来纷纷道不合规矩。文臣的地位比武官尊崇,这是大明官场的惯例。他们心里是对通过武事飞速升迁是十分反对的。

蒋冕其实也十分同意这个观点。除此之外,他也担心江南势力增长过快会让他们这些本来属于湖广的官员在谢棠的党派中的话语权减弱。他刚要出列附和,就看到了谢棠的脸上浮现起了一抹志在必得的笑意。

他在志在必得什么?蒋冕心想。爵位?如果一开始还没有感觉出来什么,现在他已经嗅到了一抹阴谋的味道。在现在的情况之下,他谢棠不应该是十分被动吗?为什么会志在必得?

这一迟疑,就让他收回了脚步。也让他最终的选择变成了站在谢棠这边儿。

杨一清还没有出列的时候,许多御史出列纷纷激动地讲道将军忠骨无人问,讲着马革裹尸和风刀霜雨的凄苦。又道,若是这些守卫国家和平,山河稳定的忠臣尚且不能重赏,难道要去赏小人吗?

谢棠直接出列,丝毫不避讳地给王阳明站台:“守仁是伯安的同乡,又是伯安家长辈的同年。是伯安的好友,也是伯安家的世交。伯安本来是要避嫌的。但是举贤不避亲,所以伯安不得不在这里说上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