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页

“奶奶不出院,我就不回去。”

乔大花把脸一板,“那我明早就出。”

林雨桐急了,老太太这是怎么着了,半年多没见不说想她疼她, 还一个劲赶人。但她知道奶奶脾气,她不想说的事,别人锯葫芦也问不开。

当然,她现在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接下来几天,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陪着老太太,把她接大梅的新房里去,汤汤水水养了半个月,直到她实在受不了城里吃啥都得买,主动要求回家去。

雨桐跟爸爸去帮她办出院手续,顺道把建电子厂的想法说了,想听听他的意见。

“电子厂啊,听着不错,要能建咱们荣安,又能带动不少人就业。”

哪怕带动一个人就业,他撑起的都是一个家,有老有少,有读书郎的家。而这个家里,哪怕只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命运都会被改变。

十年前的荣安出个大学生能敲锣打鼓风光三天,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不是重本那都不好意思说。

雨桐知道爸爸的意思,一鼓作气,“行,那就建在荣安,造福乡里。”

林大伯看着胸有成竹的闺女,她的眼里闪着光,她的肩上挑着担——叫责任。

“桐桐真长大咯。”他笑笑,又愁起来:“咱们方圆几百里也没人开,没地儿学啊。”

雨桐抿着嘴笑,上辈子那行尸走肉一般的电子厂生涯终于派上用场了。电子厂跟别的工厂大同小异,但别的工厂稀罕“专工”,即在某一领域或者环节精耕细作的熟手,而电子厂却喜欢“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