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苏茵红唇微张,微微翘着,颇为不舍地回头道“这么冷的天还要去坐火车啊不能开春了再去”</p>

冬天坐火车就是遭罪,腿脚都能冻僵。</p>

“得过去看看货,年前必须走一趟。等我给你带好吃的回来。”</p>

苏茵撇撇嘴,可也没法,点点头应下。</p>

“那你路上注意安全啊。”</p>

“嗯。”顾承安牵着媳妇儿的手进屋。</p>

第二日,顾家人早早起床,忙活着准备去上班。</p>

钱静芳看着辞了房管局的稳定工作非要去做生意的儿子无奈,可也拗不过他的性子。</p>

“看看最近瘦成什么样了多吃点儿。”钱静芳念叨完儿子又盯着儿媳,“茵茵也是,现在毕业出来工作可更累,你们记者平时忙,得记着吃饭啊。”</p>

“知道,妈,我吃饭可积极。”苏茵冲婆婆甜甜一笑,喝着豆浆,吃着馒头。</p>

苏茵今天要上班,只能在家门口送顾承安,他早上八点半的火车,这会儿便要出发了。</p>

婆媳俩把他送到院门口,挨个叮嘱几句这才目送他离开。</p>

“让他造去”顾父心气不顺,儿子非要辞了稳定的工作去干什么生意,真是胡闹,“我看他什么时候把钱败完,一时的热闹长久不了。”</p>

钱静芳也不太赞成儿子这个做法,可听到丈夫这话就不乐意了“你这话说的,儿子也不是瞎搞,你个当爸的就不能说点中听的话”</p>

可这回,顾老爷子却是支持孙子,他性子就是张狂的,虽说人老了,对外头的世界变化感知慢了一步,却觉得孙子这魄力和韧劲够。</p>

“年轻人嘛,肯横冲直撞都是好事,我看承安这两年稳重了不少,就算搞砸了,还有本事再立起来。”</p>

“爸”顾康成没想到老爷子这回没对着自己儿子吹胡子瞪眼,反倒还夸上了。</p>

“承安十多岁的时候你都管不了他,现在他这个岁数了还指望管他”</p>

顾康成“”</p>

亲爸说话就是直接,就是伤人。</p>

苏茵见饭桌上一家人争辩起来,忙站出来打圆场“爷爷,承慧夏天就要毕业了,她前几天见我还提醒我记得给她准备毕业礼物呢。”</p>

老爷子的注意力瞬间从孙子这边转移到孙女身上,含笑着道“那肯定得准备,人人都得备着”</p>

饭后,苏茵收拾好拎着包准备去报社,临出门前婆婆拉着她的手,语重心长道。</p>

“茵茵,你劝劝承安,咱还是找个稳当的工作,他要是不喜欢去房管局,看进个大厂也行,国营厂里和机关单位稳定多了,他现在搞生意什么的我总觉得不安心,不稳当。”</p>

苏茵理解老一辈对做生意的抗拒与不安,毕竟过去打击投机倒把和对小资主义批判得紧,现在政策风向一变,老一辈的思维没那么快变过弯。</p>

不过,顾承安的广阔天地确实不在循规蹈矩的坐班工作中。</p>

她这会儿便是夹在婆婆和丈夫中间,偏偏婆婆现在就一门心思觉得顾承安最听媳妇儿的话,让她劝最好使。</p>

“妈,承安自己主意大得很”</p>

“再大也越不过自己媳妇儿去。”钱静芳耐心叮嘱,“虽说承安是我儿子,可妈也得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能让男人主意这么大,得管着他。”</p>

苏茵“”</p>

最后她只能胡乱应了两句,仓惶逃了。</p>

京市日报报社依旧热闹,采访的、赶稿的进进出出。这里一直坐班的少,大部分都会外出跑新闻,毕竟天天闷在办公室是闷不出新鲜的稿子的。</p>

“小苏,昨儿东街卖炒瓜子花生的听说卖了几百斤出去,还有青年胡同里那家饭馆最近生意好得很,何哥刚提了一句估摸要去采。”同组的同事周瑾偏头过来。</p>

苏茵刚将红色围巾取下挂在椅子上,理了理衣裳整理着桌上的文稿纸页,闻言抬头看去“周姐,这是要大肆报道这些事儿了”</p>

虽说改革开放已经三年,可上头政策还有些反复,属于大方向前进,偶有波折。是以,各类报纸刊物上并没有对单个个体户进行大肆报道宣传。</p>

“说是配合上头政策呢,等着吧,主编刚把几个组长叫去开会了,就是说这事儿。”</p>

果不其然,何国强从主编办公室出来便看着自己手下的几个记者发话“小苏和周瑾去跟那两个采访,今年上头政策定了,要重点宣传个体经济。”</p>

何国强带领的民生要闻一组除了老大何国强,下头还有五个记者,除了今年刚来实习的资历最浅的苏茵,便是资历最久的周瑾,以及进报社三到六年时间不等的贺刚、杨友卉和鲁德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