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第 98 章 你的大臣真好用

“摩诘可知父皇爱什么”李长安一本正经双手负在身后, 在王维面前走来走去,对王维进行上岗前培训。</p>

王维脾气好, 只是看着李长安笑吟吟问“请公主赐教。”</p>

李长安扬起下巴“我父皇最爱的臣子就像我的老师张九龄那样的臣子。”</p>

她的说法不是没有依据。</p>

她老师张九龄被罢相后,李隆基一直闷闷不乐。有人给李隆基举荐贤才,李隆基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意思就是这个人的风度能比得上张九龄吗</p>

听一听,举荐的人才还必须每一个都拿过来和张九龄比一比</p>

还有另一件,先前官员上朝都把笏系在腰带上, 然后再骑马,张九龄身体虚,经常找人替他拿着笏板,因为这个李隆基就设立了笏囊, 专门装笏板。笏囊的设立,从她老师开始[1]。</p>

就算是现在张九龄被贬到了荆州, 可李长安依然觉得,她那个老眼昏花的父皇心里还是重视张九龄。证据就是心眼这么小, 报复心这么重的李林甫到现在也没有对张九龄赶尽杀绝。</p>

卢绚就因为被李隆基多看了一眼,都被李林甫害得贬官离乡,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对李林甫可是极尽打压</p>

昔日仇敌在另一方落魄后没有痛打落水狗,其中肯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p>

反正李长安觉得唯一能让李林甫忌惮的原因就是李隆基。</p>

这么想着李长安上下打量了一番王维, 摸摸下巴,颇为满意“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看起来的确有些柔弱。”</p>

王维哂笑“臣只是生得白净, 臣自幼习剑,可和柔弱不沾边。”</p>

王维眉眼弯弯念道“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这是臣前几年写的诗。”</p>

只是王维做这首诗的目的是反映军队中不合理的地方罢了,开元二十五年,军队中已经有了许多不合理之处。</p>

可王维是实打实有着随军经历,的确和柔弱二字不沾边。</p>

“你装一装,就当作你剑术不精。”李长安道。</p>

王维无奈“好吧,臣剑术不精。”</p>

就算他一手教养大的弟弟王缙能在安史之乱中以将领身份出头,可王维该不善剑术的时候还得不善剑术。</p>

人设嘛。</p>

“然后性情还要耿直一些但是也不能太耿直,要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用一用文人风骨。”李长安接着教导王维。</p>

李隆基的爱好比起年轻时好像有了些许变化,起码耿直的张九龄和更加耿直的李白都不太受李隆基的待见了。</p>

但是通过李长安从杨玉环那儿打听到的李隆基喜好来说,李隆基还是挺喜欢杨玉环偶尔跟他使使小性子的。</p>

王维越听越觉得李长安教他的东西不像是正经技巧</p>

他张张嘴,想要说什么,可想到自己弟弟的前途,王维又闭上了嘴巴。</p>

天宝元年甲寅,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尹喜台西发得之,乃置玄元庙于大宁坊[2]。</p>

李隆基心情颇好,他上了年纪,对修道更加推崇,就连天宝这个年号,也是和修道有关。</p>

他想要长生,可李隆基也知道长生之事虚无缥缈,所以他并不打算如秦皇汉武一般求仙炼丹,只打算修道养气,长命百岁。</p>

连带着李隆基对朝政更加厌烦了,他要保存精力,就不能再干这些劳神伤力之事。</p>

可李隆基又更加追求名声,他一边凝气养元,追求长命百岁,一边却还又贪图身后名,文治武功都想要。</p>

李隆基自认为他创造了盛世,文治已经有了,只差武功了。</p>

所以李隆基打算对吐蕃用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