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一碗水 南山 949 字 5个月前

说完,她抬起头看着刘德成,刘德成也看着她,两个人的眼里都有对方,这一次,一切都在眼神里,多一句都是废话。

理解了,原谅了,选择了。

刘德成又一次把她紧紧抱住:“谢谢你,谢谢你。”

董国华回应了他,她的脸埋在刘德成的胸口,闻着他身上淡淡的金纺香味,心里平静如森林中浅浅的水潭,只有落叶掉下时,才能感受到它在流动,她的身体感到温暖,她的胳膊觉得放松。

两个普通人,抱在了一起。

第63章 第三十二章 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上)

美好商贸不再是美好商贸,变成了“三美野生菌保育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美华贸易”。三美执意只要林地,董国华执意要五五开,最后拗不过三美,收下了可食用玫瑰,三美手里则留下了林地和巴西菇大棚。

三美拿到新的营业执照那一天,何云道已经出了第二批货品给山下智久,他增加了几条生产线,并且按照山下智久的包装要求进行严格的包装,为了日本市场的占有额,他算是下了血本。好在日本上流群体的消费能力很稳定,才一个季度,一条生产线就回本了。

虽然与日本人签定合同的只有何氏一家,却是惠及整个世平的野生菌产业,作为楚雄华南之后的第二个野生菌地理标志地点,世平的知名度慢慢涨了起来,农副产品的贸易量比去年增加了29,来玩的游客也多了不少。

只可惜董国华没有争取到高铁站的基础工程修建项目,她把重心转移到了美华贸易——它依旧和三美的合作社保持原先的供货关系,除了公司结构,其它的流程都没有发生改变。

只有一点,她亲自去找杨俊面对面谈了一次。

杨俊本来就没什么太大的追求,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没有目标,能让他快乐的只有今天的快乐,至于昨天,昨天已经过去了,谁还会记得它呢?明天,那就更不必去想了,活得过今晚再说。

他投靠三美的目的从来就不是挣大钱,不过是又要好玩又要混口饭吃罢了,董国华让他去县城管理厂子,他并没有兴趣:“还是镇上好玩,我野惯了,去县城要和那些部门打交道,会把我提前累死。我就去给三美管大棚算了。”

董国华笑道:“你呀你,我说,你才是最聪明的哩。现在县里到处都是食用菌合作社,今年的产量恐怕要有3万多吨,6个多亿的市值。你呀,守着巴西菇大棚且有好酒好肉吃哩。”

杨俊歪着嘴笑了一下:“那,反正我再怎么吃酒吃肉什么的,还不是要跟着三美。”

芬姐自然也跟着走了,董国华没有强留,给俩人包了大红包,还吃了一顿饭。尽管以前她也会做这些事,但是现在做起来更顺手了,她的一些标准和原则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开始理解三美的“热心”,她自问实在无法为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人做到太多,所以三美的热忱和一根筋,如今倒是让她多了几分敬佩,只有足够勇敢的人才敢把“别人”和自己联系起来,三美真是一个勇敢的人。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勇敢,才让芬姐和杨俊这样的人,即便放弃更高的收入,也愿意和三美联结在一起。

明白这个道理的不仅有董国华,还有日娃。

三美从日本回来以后做的每件事都让他意外。但他已经习惯不去问为什么了,正如拉罗什富科所讲,“爱情通常会被雄心所取代,但雄心很少会被爱情取代”,时至今日,他早已经习惯了三美的雄心大于对爱情的向往,习惯了看三美大步走在自己前面,头发一甩一甩的样子,习惯了她无暇回头留意到自己的存在,习惯了跟着三美的脚步,然后去寻找新的机会。

他把人工食用菌培育必须用的培养基土发酵生意给揽了,现在几乎全镇的培养基,都是他卖出去的。

向阳新村的大部分巴西菇大棚都租给了敢闯敢干的农户,三美管理的大棚实际上没剩几个,村子里的创业氛围从来没有如此浓烈过,即便是之前吸引游客的时候,也是有人干、有人看,不像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租了三美的大棚,除了巴西菇,还有农户种木耳、人工菌、金针菇、杏鲍菇等等。

一走进向阳新村,就是菌子味。

这股子向阳新村独有的菌子味道让陈欣觉得安心,扶贫工作组更是轻松极了。因为做不起来产业,不仅没把村民拉起来,反而把扶贫工作人员折进去的事情太多了,为了留住这份顺利,他们把能争取的利好都争取了一遍,现在村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图书室,以及和县里、甚至省里的医疗机构合作的定期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