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页

一碗水 南山 985 字 5个月前

有时候三美觉得,美好商贸能够从最初的小作坊一路爬到现在的规模,大部分都是这些妇女的功劳,她们对于工作的责任心和完成度无可挑剔,即便在有矛盾和纷争时,她们也甚少比烂,要比就比谁做得更好——这是农村妇女千百年来被训练出来的成果,却在务工时成为了一项竞争力,连三美自己也没有想到,妇女们会迸发出如此蓬勃的好胜心和战斗力,她们之间甚至自发地举行了业务能手的评选,每个月谁的业务量最佳,收入最高,谁就要在下工吃饭时唱响第一首歌,这成为了美好商贸的一个传统。

走在种植基地的食堂边上,总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歌声,有时候年轻些,有时候稳重些,有时候是一个羞涩的声音支支吾吾地说:“哎呀我不会唱,我叫罗姐代替我”有时候是极其豪放的怒吼:“还有谁没有唱服的!站出来!姐姐和你一对一,单挑!”

她沉醉于这样的声音中,这声音总让她联想到雨后的森林,菌子在厚厚的腐殖土下扭曲着菌丝向上挣扎,腐叶的脉络捆绑着ᴊsɢ它,勒进它饱满却充满水分的菌肉中,只听一声惊雷后,黄豆大的雨点纷纷砸下,菌子获得了力量,它嘶吼着朝天上一拱,“啵”,一个小小的菌盖冒出来了。

玫瑰园里和食用菌大棚里那些来来往往的女工,就像那一朵朵菌子,在三美提供的种养殖基地里,正在一个接一个,“啵”“啵”“啵”地冒出头来。

凤丽回学校后,一直在和李教授一起跟进课题的事情,虽然进度很慢,但总有新的消息传来;地理标志的事情还在论证过程中,不过绿色食品标志已经批下来,印刷在了新的包装上;有了新拿下的林地,城里的厂房不愁没货,董国华又找了几家经销商,美好商贸的野生菌二次加工产品,现在在超市里,已经和何氏的摆在同一个位置了。

镇上的公司办事处地方不够,三美把左右两间相邻的铺面也租了下来,打通成了一个大通间,6月份,来见习的学生像春天的燕子一样,叽叽喳喳地,给办事处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把杨俊美坏了,每天跟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成了办事处的孩子王。

事情似乎发展得十分顺利,三美甚至觉得,这一切有一点过于顺利了,她的人生总是充满了艰难和窘迫,这样的顺利让她感到十分不适应,甚至开始困惑起来。

她总觉得漏了什么,有一件什么事情,一直应该做的,却迟迟没有提上日程。

第59章 第三十章 江河不择细流(上)

三美想起来了,她忘记的确实是一件大事,是关于屎尿屁的大事。

向阳新村99都是彝人,在彝人的世界观中,大便是不能拉在屋里的,即便有厕所也不行。大家觉得,把厕所修在家里,那与和大便住在一起的牛羊马猪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在长久以来的生活中,大家的排便问题都是靠露天、半露天的大旱厕和进山“唱山歌”解决。

扶贫工作组进村,和陈欣一起把土地流转和郑老六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以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大小便的问题——旱厕的危险程度比村民们想像的要大得多,实际上,大家已经记不清有过多少个小孩子,在解了大便之后站起来头一晕,栽倒在粪水里。

每个小孩都是被捞起来以后,一身挂黄张着大嘴哇哇地哭着被拎回家,第二天就要挨家挨户讨口饭吃,以这样的特殊“仪式”来换取心理安慰。

群众只当这是一件好笑的事,用来当做谈资,时不时就开玩笑:“你怕是要像某某某一样,掉进粪坑讨一回百家饭吃才会好了!”

除了掉落风险之外,旱厕的大门常开,风一吹,大肠杆菌飘得四处都是,就算在村里建了几个洗手池,人们洗手的频率也不可能赶上细菌传播的速度。

陈欣已经想要推进这件事很久了,苦于群众的思维实在是根深蒂固,做了四五个月的思想工作,大家也不拒绝,都说她讲得有道理,可一到落实环节,上来就是一句话噎死陈欣:“哎呀,不管咋个说,人又不是牛马,咋个可能把屎尿屙在家里嘛!”

刚开始陈欣听从工作组的意见,以身作则,在自己家院子里率先修了一个室内厕所,厕所里还带淋浴,把太阳能一架上,再也不愁没有热水洗澡,也再不用大铁锅烧水放盆里那么折腾了。

刚开始,大家觉得可新奇了,先是陈欣家隔壁的婶子因为小孩要开学该洗澡了,可大人都忙着在菌棚和玫瑰花基地里做活,没空烧水,这才把孩子送过来洗了一回。

这位第一次洗淋浴的小朋友拿了陈欣的好处——一根棒棒糖,转身就在村里宣传了一遭,淋浴有多么多么舒服、站着洗澡有多么多么方便、热水比河水洗得干净得多可陈欣没想到,第二天,院子里排满了手里拿着毛巾和肥皂的光屁股小娃娃,一个陪同的大人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