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道路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胡同充斥着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同时又拥有古色古香、温馨和安静的韵味。

1949年,T安门城楼上,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新的纪元就此展开,北京再度成为了新的首都。

对于这个特殊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说,北京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此时主席他老人家尚在人世,北京在全国人民心中就是精神领袖。

北京的街道也被打扫得非常干净,来往的行人也不像外地人打扮得那样土里土气,这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地骑着单车,女人们身着彩衣头戴彩花,一群又一群的小朋友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玩得正开心。

男女老少的精神面貌极其良好。

经过多年的裁撤与合并,如今的北京下辖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等9个区,还有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平谷、通县、大兴、房山等9个县。☆

而华清大学作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就处于大名鼎鼎的海淀区。

此区将会在几十年以后,成为全国教育最卷的地区,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第104章 学校

第二天,宋知时跟顾淮坐着大巴车来到了海淀区。

遗憾的是,他俩在海淀区逛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出租的房子。

这年头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公家单位办公室,偶有闲置也是分配给国营单位的员工居住,私人出租的房子非常稀少,无奈之下宋知时只好暂时在招待所租了一间房子,等之后找到包食宿的工作他再搬走。

因为他属于长租,价格比别人那种出差过来住个两三天的便宜,一个月才十块钱的租金。

宋知时爽快地付了房租,这点钱对他而言只是毛毛雨。

只是他没想到七十年代海淀区的房子就已经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宋知时暗下决心,等改革开放了,可得好好囤几套房子,最好是四合院那种。

租完房子,两人拎着行李步行前往学校。

还没靠近华清大学,就已经可以看见路边插满的彩色旗帜,头顶上方每隔十米都要挂一个“热烈欢迎工农兵新学员”的标语。

马路早已堵塞,大批穿着军绿色工装的大学生们提着行李热情洋溢地奔赴属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偌大的学校里处处热闹非凡,洋溢着欢声笑语。

宋知时仔细观察了一番,就顾淮这个年纪,混迹在其中竟也并不算大。

七十年代的华清大学远没有后世看见的那么高大壮丽、窗明几净,甚至称得上有些破败,除了标志性的白色华清园三个大字以外,宋知时是半点无法把它跟以后的华清大学相比。

宋知时和顾淮走得是二校门这条路线。二校门是华清最早的校门,始建于1909年,后校园扩建有了西校门,便有了如今“二校门”的称呼。

两人沿着河边一路走到了近春园。

这近春园原是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就称近春园。同时,近春园也是朱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由来。☆

只是经过这么些年的动乱,除了污浊的湖水以外,哪还有半点荷花的影子。倒是湖中破败的水榭,向人们展现着前朝皇室遗留的辉煌。

华清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点莫过于“水木华清”了,它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华清园的“园中之园",据说以前也是可以看到荷花还有假山瀑布的,如今这些都没有了。

再往前走便是华清四大建筑: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它们是华清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一直沿用到21世纪的今天。

今天报名的地点就在大礼堂里。

大礼堂通体是红白相间的砖瓦式建筑,具有浓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华清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精神,它建成时曾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是华清大学的集会中心。☆

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学习课程主要是学工、学农、还有学军。因此,所有专业中,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最受欢迎的。华清大学这一期学员中,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和数学系的学生是最多的。

顾淮选择了一个十分偏门的煤矿挖掘专业,它属于矿业工程类专业,算理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