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雷氏乃是庐江巨族。昔年逆贼袁术僭号仲家,定都于寿春时,麾下大将便有名唤雷薄者。袁术败亡后,雷薄的族弟雷绪收拢了许多溃散的袁术部众,举族退保于灊山以西的广袤山区,数年以来,声势渐渐恢复,如今已是江淮之间的豪杰中最具实力者,远来投靠的宾客、部曲多达万余家。就连袁术的旧部陈兰、梅乾等人,名义上是盟友,事实上也依附于雷绪。

由于雷绪等人承诺呼应孙权起兵,故而派遣自己的精锐部下两千余人,向西堵截曹公的援军。这两千余人乃庐江雷氏在数十年战乱中纠合的家底,无不是悬命锋镝、去不图反的敢死之士。

雷绪有四子,两名幼子尚未成年。嫡长子雷脩以勇武过人著称,此番领兵的便是他。次子雷远素来文弱,因此不领军职,多年来寄情于山水,在江淮间四处游玩;但他与兄长关系莫逆,近来又谋划多中,得到了兄长的重视,于是受邀一同前来。

谁也没有料到,雷远在这一战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由于他精通地理形势,举凡周边山川水文无不谙熟,于是只凭几处小小的举措,就迫使张喜一步步地调整行军路线,最终走到了设在曲河河湾的战场上。而在作战时,又是雷远亲身做饵,将张喜诱入了被雷脩横向截击的绝境。

第0003章 战后

距离兄弟二人不远处,一名中年人正站在不远处的河滩上,把一件清洗干净的锁甲放在胸前比划。

听到两人的对话,他赞叹道:“今日这仗赢得真舒坦。脩哥儿的身手越发矫健,远哥儿把曹军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本事,更是叫人佩服。”

战事刚结束不久,这中年人就把胡须整理过了,还重新扎了发髻,使他看上去比其他将士都要整洁精神一些。这时候浑身上下淌着水,竞似乎还抽空沐浴过了,一件粗麻衣服松松地裹在身上,露出强健的肢体。

雷远见这人言语大大咧咧,“哥儿”、“哥儿”的叫唤,有自恃年长的意思,但态度却并不叫人讨厌。便问兄长:“不知这位是?”

雷脩知道雷远不熟悉宗族下属的部曲,于是笑着介绍道:“这位是父亲麾下得力的曲长丁立,前些日子负责截断南面新蔡那片的道路,因此你没见过。这位当年可是安丰县的令史,也正经读过书的,与我们这些粗人可大不相同。”

雷远知道令史乃斗食之吏,在一县之中高于牢监、官佐、亭长之类,地位也不算低了,通常都由县里的大族子弟出任。如此人物流落为地方豪霸的手下部曲,想必有不少故事,也有他的依仗,于是向丁立颔首示意:“丁曲长前后辛苦。”

丁立在雷绪部下落脚,并非情愿,而是被袁术的败兵挟裹,不得不跟从。当日袁术的仲氏政权失败时,有一支曹军攻陷安丰,大举屠城,丁立阖族数十口尽数被杀,他仗着有些勇力拼死抵抗,最终却眼看着父亲、母亲、妻子身首异处的尸体没于曹军点起的烈焰之中。

最终凭着侥幸,丁立带着三个孩子逃出生天,半路上撞进溃逃的败兵队伍里,稀里糊涂地进了山,投靠了雷绪。

这以后,他的生活便被鲜血和死亡充满了,曾经循规蹈矩的小官吏,如今却成了手起刀落的曲长,俨然还是雷绪极为倚重的得力部下。

但丁立骨子里仍然有其自傲,并不太看得起雷绪这种介于贼寇和土豪间的人物,因此言辞间殊少为人部属的自觉,反而常有些嬉笑怒骂的姿态。

只不过雷绪毕竟有其豪杰气度,根本不在乎丁立偶尔的失礼,而雷脩不怎么读书,性格更是粗疏,压根没听出丁立的自高自大的意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