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7页

至于翰林院为什么进来了?

很简单,皇帝的御用秘书。

以前御用秘书是内阁辅臣,现在内阁独立成行政衙门,皇帝总不能没有秘书吧?

例如传达皇命给内阁、立法院、军委会,让翰林院的人做跑腿。

翰林院在唐朝开始成立,就是专门做这事的。

这是内廷的组成。

那为何选拔巡抚要让立法院来推荐?

原因很简单,巡抚管理地方人事、官员纪律等等,这个角色与当地的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是有冲突存在的。

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属于内阁这条线管理,如果将任命和管理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官员纪律的巡抚交给内阁来廷议选举,内阁岂不是可以从巡抚人员里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出来?

这就是自己选人来管理委任自己的人了,这从权力制衡上不合理。

而立法院在地方上不参与行政事务,属于事外编制,没有利益牵扯。

所以让立法院来公投是最好的。

而且立法院下面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门,让他们公投巡抚的候选人员,是最合理的。

如此一来,这套中央权力架构的调整,算是阶段性完成了。

为什么到崇祯十一年才做这样的调整?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社会还处于封建农业社会的形态,上层建筑一口气全部变了,会乱套。

上层建筑一定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

眼下商业时代已经到来,诸多部门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接下来的十一月份,立法院就开始根据吏部提报的名单做投票了。

往日里主持廷议的内阁,现在被关在巡抚选拔的门外,多多少少有些不爽,却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