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9页

用崇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崇祯十一年的三大战役,都将奠定日后北方的格局,甚至直接影响到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

甚至有人说,崇祯十一年,是大明朝对外的一个重要转折。

举世皆敌。

一旦大明朝打破了这个困局,将会扶摇直上九万里!

第1105章 科技的飞跃

三月的北京,柳絮飞满城。

崇祯正在北京制造局,他手里拿着一把短款的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是北京制造局刚刚研制出来的第三代燧发枪。

科技线有一个规律,就是前期迭代速度往往很慢。

但一旦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人才,以及工业配套,技术突破的速度就会加快。

例如第一代燧发枪的有效射程是70米,而且精准度非常低,甚至还会出现卡壳、炸膛。

北京制造局火器局统计过,第一代燧发枪的卡壳率有10之高,炸膛也有5。

到了第二代燧发枪,卡壳率下降到5,炸膛率下降到2。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此时崇祯手里这把,卡壳率几乎降到了1,炸膛率下降到08。

这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说明大明朝的火器制造工艺水平在这十一年中有了极大的改变。

而第三代的最大革命性突破并不是卡壳率和炸膛率的下降。

主要有两点:

一、出现短款燧发枪。

二、出现后膛枪。

没错,眼前崇祯手里这把是后膛枪。

它的结构在之前的燧发枪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