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页

核心的一点是先解决补给点的问题。

记住,古代行军打仗,粮草补给点是关键的关键,不能有半点马虎。

崇祯比较担心的双线作战终于还是发生了,而且西北这一次的战争规模比他预计的还要大。

二十五万瓦剌大军,在固始汗的统帅下,不可小觑。

偏偏陕西的后勤体系尚未建设完成。

好在湖广省到西安府的水泥路已经开通,从湖广省调集粮食、军备物资,比过去方便太多了。

人生既是如此,不是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行动的。

至少张凡的人生信条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服输是不可能服输的,干就完了!

接下来,一批批传令兵从西安府出发,前往陕北各地,全面进入战时警备状态。

各个地方一收到消息,就开始囤积粮食,开始征集民兵,连平日里在外面玩耍的小孩子也在家里不乱跑了。

民兵也是新军政体系下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建立民兵。

民兵的概念其实很简单,他们都是农民或者手工商人,一旦这个地方进入战时警备状态,他们都要随时准备作战。

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受过一些基础的军事训练。

民兵不仅仅是战争时期的候补的候补,还可以在平时维持当地的治安。

崇祯一路开始朝平凉府挺进,他所过之处,看见有一些村落外面正在集合训练,还有当地退伍的军人在训话。

八天后,崇祯在平凉府驻扎下来。

这个时候,北边又有一些零散的消息传来。

有人说瓦剌人还在宁夏镇,也有人说宁夏镇已经全部沦陷,那里尸骸遍野。

还有人说郑崇俭已经殉国,瓦剌人已经朝南边冲来。